旅游复苏 文化争先
本报记者 尹 婕
跨省(区、市)团队旅游恢复已有一周,全国各地接连传来好消息,游客出游热情高涨,旅游热度攀升,市场回暖,旅游整个产业链全面复苏。旅游业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有着理性清醒的分析:如今,旅游市场已经发生改变,定制化、个性化、主题化等趋势更加显著。对旅游企业而言,复苏后不能重走老路,创新调整已是必然的选择。只有高品质旅游产品才能长久赢得市场。在文旅融合日益深入的当下,许多旅游企业选择深耕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热”起来
进入暑期,许多大中小学生加入研学旅行队伍。日前,浙江师范大学“传·承”团队带领30余名小学生和志愿者来到嘉兴,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体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船拳”。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希望通过将体育非遗与研学游结合,促进体育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弘扬;7月8日,20余名小学生走进山东潍坊十笏园非遗空间,听木版年画传承人讲述潍坊木版年画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并亲自体验木版年画刻板、拓印的制作过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与创新;在湖南攸县,弹古琴、学古诗词和国学经典等,被许多孩子列入暑期日程表。
传统文化的确“热”了起来。
进入7月,北京导游小蔡平均每周要去三次颐和园。“接待的主要是学生小团队,或是几组亲子游家庭。”小蔡介绍,对于讲解过程,她感受到了明显的变化。“过去,我基本上是按照标准的讲解词讲解,现在学生们的提问多了起来,尤其是关于传统文化的部分问得很细。”小蔡笑着说:“我感到了压力,同时也很开心,觉得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了。”每天下班后,小蔡都会阅读相关文化书籍,行前还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我们公司提前策划了一系列传统文化游线路,既有北京本地游,也有国内长线游产品,已经收到了不少游客的预订。”
学生家长贾先生表示,这个假期孩子的旅游计划以文化类研学游为主。“传统文化的熏陶应当从年少时开始,寓学于游很有意义。”
与互联网联姻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名为“长安小调”的陕西导游在短视频中,讲解一则则有趣的文化故事,带领人们“云游长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她,用独特视角解读“长安城里的故事”,如今在该平台上拥有近60万粉丝。一位网友表示:“看了你的视频,决定暑假带孩子们去了解西安的历史。”
文化、历史的魅力可见一斑,“云推介”对于旅游传播的价值也不容小觑。
近年来,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不断探索文旅深度融合新路径,已成为用新媒体推介旅游、重塑城市形象的佼佼者。目前,为促进旅游业复工复产,西安市正积极推进夏秋旅游,设计推出历史研学游、丝路寻踪游、红色记忆游、山水民俗游、网红打卡游等产品线路。此外,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还联合百年易俗社推出“传统文化+旅游+互联网”系列短视频,以秦腔等传统文化为载体,打造西安名片,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互联网技术已成为文旅融合的助推器,给了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新的传播平台。互联网“年轻化”“个性化”“即时化”等特质,也可以帮助传统文化走近更多年轻群体。
展示中国的窗口
对于外国游客而言,除了中国广袤大地上的壮美风光之外,中国的魅力还来自于传统文化。
7月中旬,在北京圆明园,记者偶遇3名德国游客,他们供职于北京一家外企。在圆明园南门附近,正在制作糖画的手艺人引起了他们的兴趣。耐心地看完一幅糖画“龙”的制作全过程后,卢卡竖起大拇指,连连赞叹。卢卡告诉记者,每个周末,他和同事们都会游览一个景点,对南锣鼓巷、故宫、长城、颐和园最为熟悉,尤其喜爱各种中国传统手工艺。“希望今年冬天我的家人能如愿来到北京旅游!”卢卡说。
尽管目前入境游还未恢复,以入境游为业务的旅游企业已在提前谋划布局。让外国游客发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这些企业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杭州西湖在国内享有盛誉,是外国游客最早知晓的中国旅游目的地之一,也是他们心目中美丽中国的代表之一。如何游西湖、游杭州,如今人们又多了一个文化角度的选择。今年端午假期,西湖边的两条旅游线路备受欢迎,一是杭州历史文化学者仲向平带队的北山探秘之旅,二是宋史学者王兴臣带队的吴山揽胜之旅。他们带领游客从不同维度了解杭州的历史文化。
策划推出这两条线路的是浙江省中旅负责入境游的团队,该项目负责人介绍:“我们目前在寻找我们身边的人感兴趣的文化亮点,并以此为基础,去找到我们的历史文化中真正能吸引境外游客的点。”
热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