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asam钟的首页 - 穷游网,旅途永无穷尽

asam钟的首页 - 穷游网,旅途永无穷尽

Asam钟的首页 - 穷游网 Asam钟的首页 - 穷游网
热门版块 兴趣小组 穷游欧洲 穷游亚洲 穷游美洲 穷游大洋洲 穷游非洲 预订 搜索 背景渐变
Asam钟的首页 - 穷游网 1487515753
爱旅行的疯子 爱旅行的疯子 0% Asam钟 等级: 北京 最世界订单 最近来访 累计访问(678) Ta的关注
1486372910 1484676588
53 Ta的粉丝 161 探访TA的足迹世界和旅行梦想 Explore the world 去过 点评 19 / 121 去过 121 个目的地 去过
Asam钟的首页 - 穷游网 旅途永无穷尽
想去 TA的游记 | TA的照片 | 留言板 至少写够2个字,最多不超过500字 0 钟总,先感谢一下穷游折扣的良心推荐~然后,帮我看一下我的台湾行程好不。因为是冬天,就只选了基本款,垦丁纯粹是走走心过。7天走一圈,感觉自己太贪心了……更贪心的是,我连酒店和民宿都订好了。所以,就看看哪几个点是不必要的,看能不能删一点。先谢过啦~ 2014-10-29 16:39
旅途永无穷尽 Asam钟的首页 - 穷游网
回复 @jingnan20071101:要看你主要行程在哪个国家(就是在哪个国家天数最多),和你落地的国家没有关系。 2014-08-22 16:09 您好,如果落地米兰,直接去尼斯至西班牙,签证是不是也要签意签? 2014-05-20 16:57 你好! 2013-10-25 12:04 求台湾、日本折扣,说具体点行不~~ 2013-10-17 14:51 同求! 2013-10-17 14:18
更多详情 更多 8篇游记 2个精华 一级精华 发表在 以色列 版 2016-08-17 耶路撒冷的今晨 写在最前面:这是一篇关于我在以色列、在耶路撒冷以及在伯利恒所看到、听到、接触到的关于这个地区、这个国家、多个民族和宗教的亲身感悟而码出的文字,它必定主观和片面,但我无意冒犯任何人心中的那份信仰和对心中神明的那份崇敬。我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所以我敬畏一切神明,因为我认为在某种层面上他们都是真实存在的。另外关于这片迦南之地三千年的历史故事,犹太人多舛的岁月,三大宗教缘何都誓死相争这一方圣地,请出门左转查阅维基百科(切莫百度百科)或者跟我一样啃读《耶路撒冷三千年》一书。 在心里种下“以色列”这颗种子是因为一本名叫《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书,从香港的诚品背回,厚厚的书脊也在告诉你这段历史的延绵悠长。在北京家里的沙发上翻开书的第一页,开始生涩的啃读这本4厘米厚的“大”书,就再也停不下来了,从摩西五经开始到1948年以色列复国为止,再当我合上最后一页纸时,我已身处在这上帝的应许之地了,坐在耶路撒冷老城一条正对着西墙的小巷的石阶上,身边放着的是一罐瓶身上印着希伯来语的可口可乐。没有什么能比在历史的发生地读关于它的历史,合上书又能在它的历史脉络里游走更美妙的事情了,尤其它还是耶路撒冷。我敢保证,这种感觉就跟吸食鸦*片一样,试过一次一定会上瘾,因为感觉奇妙极了。 真正的开始在电脑上码这些文字已经是从以色列回来一年以后的六月了。这种一年以后开始写游记的优良传统也被我很好的保持了下来(其实就是懒),以前写过的《失而复得的意大利》是这样,《一天,巴黎》是这样,《那座城市 —— 台北》也是这样。不过,我倒是觉得这样挺好,记住的意味着它果真“感受深刻”,都值得被写成文字。被忘记的自然也就是不重要的了,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一年的时间足够用来沉淀观点和摒弃偏见了。 “如果一块土地有灵魂的话,那么耶路撒冷就是以色列的灵魂。 本-古里安” 从特拉维夫坐大巴到耶路撒冷非常的方便,大巴站买张票就走了,车程大约也就50分钟不到吧。并且我可以说整个过程你会感受到无比的安全,因为车上至少会有一半以上的乘客是真枪实弹的以色列大兵,男的女的都有。我边上就坐了一位皮肤黝黑的大兵,像是东欧犹太人的后裔,身上靠着一把M14,弹夹就插在土黄色军服胸前的口袋里,开口朝上亮着铜黄色的子弹。大哥一脸严肃,如临大敌,害得我在他边上坐着都紧张的要死,感觉要一同奔赴战场,奋勇杀敌一般。大巴很快就驶进位于耶路撒冷主街雅法路(Yafo Street)边的耶路撒冷中央车站(Jerusalem Central Bus Station),刚开始,我以为大巴开进了一座兵营,路边,过道,大巴旁站的都是扛着枪,身背军绿色大口袋的男女大兵,基本看不到一个“正常”的乘客,当时就有点懵了,边上的大哥依旧神情严肃,大义凌然的样子,我也不好意思问(其实是怂了),直到车上其他乘客神情淡定的拎着大包小包下车,我才意识到是到站了。搞的原本在脑子里设想过的各种踏上耶路撒冷时“仪式感”都没来得及体会。 以色列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无论男女只要到年纪都需要去服兵役(以色列籍的阿拉伯人除外)。当然这和犹太人几千年来被赶出家国,又遭受迫害和屠杀,拼尽死命复国后对这家园笃定的珍惜和守护是脱不了关系的。毕竟在很多人眼里,现在的以色列还处在战争时期,最前的前线当然也包括这最最神圣的耶路撒冷。服兵役也是当今以色列年轻人引以为傲的一项使命,出生入死所结出的战友情谊和为祖国愿献出生命的决心,这应该就是以色列的荣耀和悲情吧。 “耶路撒冷被犹太人独占了一千年,被基督徒独占了大约四百年,被伊斯兰教徒独占了一千三百年,并且三大宗教没有一个不是依靠刀剑、投石器或手榴*弹获得耶路撒冷的。他们的民族史讲述了一个必然走向英勇胜利和突然爆发灾难的毫无悬念的故事,但在讲述这样的历史时,我已经努力展现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避免的,总是有很多选择。耶路撒冷人的命运和身份并不明确。希律时代、十字军时代和英国人统治下的耶路撒冷的生活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一样复杂、微妙。” —— 《耶路撒冷三千年》西蒙·蒙蒂菲奥里 不过,在我看来以色列的复国是一种必然。从1896年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开始,到《贝尔福宣言》发表:“英皇陛下政府赞成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会尽力促成此目标的实现。”,再到二战之后整个欧洲对于犹太人的愧疚,对奥斯维辛罪行的深思,对整个欧洲“出卖”犹太人的羞耻,都让他们急需一种救赎的逃避的方式来弥补这个苦难的民族。他们在不断地尝试去“帮助”犹太人复国(其实是想从欧洲赶走他们),给他们一个属于犹太人的土地,甚至想过一个折中的办法,将塞浦路斯作为代替品送给犹太人以作复国之用。再则是美国的支持,这个读《圣经》长大的国家,认为协助犹太人复国是上帝赋予他们的使命,不管是声称自己是“一个复国主义者”的罗斯福还是他的继任者杜鲁门都是这样去思考的,以及当时美国各大银行家和财阀们(他们都是逃亡到美国的犹太人)在国会和联合国的各种游说,当然还有对美国利益最大化的“思考”,在穆斯林的国度,在中东的心脏插入一把“犹太”利剑,无疑是掣肘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关键要素,美国人怎么会错过呢? “这真是一个悲哀的故事。赫伯特·本特威奇的一代是属于被解放的犹太人中的一代,他们热爱欧洲,并将自己的命运与欧洲紧密相连。摆脱了禁锢他们几百年的犹太区,他们昂首前行,热情拥抱开明的欧洲——使这片大陆富足,也使自己富足。然而,19世纪逐渐落下帷幕,这些犹太人意识到,欧罗巴并不像他们热爱它那样热爱自己。对于这些新解放的欧洲犹太人来说,欧洲宛如一个代*孕的母亲,他们尊重她、崇奉她、爱慕她,他们给她一切所能给的,然而,突然,这些全心投入的儿子们发现欧洲母亲不想接纳他们了。仿佛一夜之间,母亲眼中的这些儿子们就有了一副新的、古怪的模样,身上散发着一种异味,简直无法忍受。这些儿子看出了母亲眼里跳动的疯狂与忍耐,于是,他们知道,是时候离开,开始自己的生活了。” —— 《我的应许之地》阿里沙维特 最后,当然是犹太人本身的力量和努力。从古罗马人将圣殿山夷为平地,流放犹太人开始,犹太人就失去了他们的家园,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拜占庭、甚至远在东方的蒙古人的铁骑都曾踏上过这片土地,而唯独就犹太人未曾真正的回来过,一直到犹太人开始复国的时候,犹太人的身影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无乱是在西方还是东方。犹太人的名族意识其实是在慢慢被削弱的,他们融入了各个原本不属于他们的国家,包括生活习惯,意识形态都变得不再那么“犹太人”了,他们得到了一个优美的临时避难所,他们甚至一度这样的认为,我作为“犹太人”所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但西方的排犹运动和宗族屠杀,让犹太人最后的民族性得以保留和加强。不管门德尔松、马克思、弗洛伊德、马勒、卡夫卡以及爱因斯坦,这些犹太人的思想,200年来对现代欧洲产生的多么至关重要的作用,欧洲对于犹太人的隔离“高墙”依旧存在,甚至越筑越高。而正是因为这堵“高墙”使得犹太人更加的抱团,更加的意识到自己只是这个国家的“游客”,他们更加渴望拥有一片属于犹太人的家园。这种源于内心的复国力量甚至强过了“回到上帝的应许之地去”的宗教驱使。当然犹太人也知道,他们已经不大可能得到那个全部的完整的迦南了,他们只求离着耶路撒冷,离着末日来临之时的圣殿山和金门能近一些,再近一些就好。所以当联合国第181号决议一经通过之时,犹太人并未做过多的犹豫,随即就接受了,因为他们知道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结果了,不能错过,也不能够错过。他们手挽着手在纽约、在欧洲、在巴勒斯坦高唱《希望》之歌,犹太人在经过了两千多年之后,终于又可以有一片属于他们的家园了。 “那人说:‘你的名字以后不再叫雅各伯,应叫以色列,因为你与神与人搏斗,占了优势。’” —— 《圣经》创世纪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到1967年的六日战争再到连年的巴以冲突,如今的耶路撒冷却成为了我心目中世界上“最最安全”地方。或许是在各自上帝的注视之下,信徒们不得造次的原因,今天的耶路撒冷已然是一个宗教和睦,多元文化共生的城市。各个宗教,各个民族间各不干扰,相互尊重,甚至互为朋友。耶路撒冷这个面积差不多1平方公里的小城之内都被分成了四个区域,犹太区、穆斯林区、基督区和亚美尼亚区。在耶路撒冷老城,基督徒们背着十字架虔诚的重走着苦路,在路尽头的圣墓大教堂里亲吻耶稣躺卧的圣石;犹太拉宾们头戴各式的帽子,每天从早到晚在哭墙前祈祷,高声诵唱《塔木德》,以至热泪盈眶;而在他们贴面祈祷的圣墙之上就是穆斯林的圣殿,阿萨克清真寺的所在地,每天从清真寺的宣礼塔传出五次旋律动听的如歌曲的弥撒之音。大家相互包容,相互习以为常,这就是如今的耶路撒冷老城,唯有雅法门上依旧存在的弹孔在跟你倾诉曾经的一段残酷的历史。 今天,新城和老城把耶路撒冷分割成两部分。以雅法门为界,以西是犹太人聚集和生活在耶路撒冷新城,以东包括整个老城和橄榄山在内都被阿拉伯(商)人占领者。从“兵营”车站的正门走出,就是贯穿整个耶路撒冷新城东西走向的雅法路了。雅法路是一条步行街,不允许私家车辆通行,双向的有轨电车是这条路上唯一的“特权者”。沿街遍布各式商店、咖啡馆和餐馆,跟一普通的欧洲城市无异,如果不是因为它是耶路撒冷,甚至都可以用“毫无特色”来形容它。同样位于雅法路边的马哈耐·耶胡达市场(Mahane Yehuda Market)是我第一个去拜访的地方,这个市场是耶路撒冷人日常生活供给的总仓库,蔬菜、牛羊肉、海鲜、水果、面包、各式香料和日用品应有尽有。每到一个城市,市集是我最最爱逛的地方,在这里你是一定会发现属于这座城市最最真实的生活的,是一座城市最真实的性格表达,也是你了解和熟悉一座城市的最佳途径。在马哈耐·耶胡达你才会发现一些“中东”的影子,市场里占据大多数的是阿拉伯商贩。开始时,我很惊讶于以色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阿拉伯商贩,并且犹太人和阿拉伯商贩之间的关系似乎也融洽的很,直到第二天到了耶路撒冷老城后才发现这哪里算多,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以及直到我和一个阿拉伯司机简短的聊天后才慢慢懂得如今的耶路撒冷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当然这是后话了。在市场口,一位白发白须的老爷子拦住了我,他头戴黑色犹太帽子,眼睛深邃,他微微的问我是从哪里来,当回答“CHINA”后,他的眼神突然间变了,眼神里投出了光,这种眼神我到今天都没有办法忘记,也没有办法用文字去描绘,这眼神带着坚毅,带着感激,带着回忆,这眼神似乎不是投向我的,而是投向老人脑海中的一些记忆片段。他把声音提高了一些,然后说“I think CHINA is king of the world, it’s a fantastic country.”,然后他伸出手轻轻的在我脸上拍了两下,然后欣慰的走了。只剩下我愣愣得站在原地,是被那个眼神所感动和震撼,似乎那一刻全世界都和平了。直到我走进市场,我突然明白了过来,老人一定是在二战时期,逃离欧洲辗转伪满洲国来到上海避难的那批犹太人中的一员,曾生活在上海隔都的犹太难民中的一份子。当世界都拒绝犹太人时,上海却向他们敞开了大门。我也更加明白了老人那眼神所透露出的含义。在上帝应许之地,信仰总会教会我们善良、包容和感恩,这应该也是今天成就了这样一个和平的耶路撒冷的最根本的原因吧。 第二天一早,我就一个人背着相机,沿着雅法路上的电车轨道一路向东,向着那座全世界人眼中的神圣的圣城 —— 耶路撒冷,走去。厚重的城墙离我越来越近,雅法门离我越来越近,直到站在雅法门前,摸着石墙上的弹孔,我才真正的感受到“这里是耶路撒冷”的气息。只要回想起那一刻的心情,就足以鼓励我写出今天的这些文字,并总想把我所能写的都写出来,但有太多的感受无法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那种感受可能只有身处在耶路撒冷时才能真正体会,暂且称这种感受叫“耶路撒冷”吧。穿过雅法门,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游客)的人流就直将你带入到了耶路撒冷老城最最热闹的“商业街”上了,人流如贯而入,街口的路牌也在指引你说圣墓教堂,圣殿山和西墙这边走。这条街道的名字叫大卫街(David St),这后来也成了我最最讨厌的一条街。大卫街东西走向,在路的1/3左拐穿过一个圆顶拱巷向前100米左右就是圣墓大教堂了,在路的尽头就是金顶清真寺和阿萨克清真寺所在的圣殿山了,而右拐穿过一条小巷就是大名鼎鼎的西墙(哭墙)了。你说大卫街怎能不成为最最繁华的商业街呢?街道两旁是售卖各式纪念品的小店,有阿拉伯的瓷碗瓷盘瓷片,水烟壶,也有材质各异,大小不一的犹太教灯台Menorah,也有木质的或银制的,钉着耶稣或没钉着耶稣的十字架。人群中,穿着白色上衣的阿拉伯小孩提着大大银盘,银盘上面放着银色的杯子,杯子盛着里是阿拉伯茶或咖啡,娴熟的游走在人群中,将“外卖”送到他的客户手中。最终,你会发现这里唯一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所有的店主都是清一色的阿拉伯人,这里活脱脱就一个阿拉伯大巴扎。刚开始,这点真的让我匪夷所思,阿拉伯人人民的宗教节操哪去啦?不是誓死为真主效忠的吗?后来,随着和店主们的几轮“讨价还价”之后,我对这个也就释然了,所谓视“利”者,又哪来这么多信仰和坚持。路过一家瓷器店,里面的各式花纹蓝边的瓷碗瓷盘吸引了我,加之头发自然卷的阿拉伯老板在门口热情伸出双手来有力的和你握手并高呼“China!brother!”,那份真情让我受宠若惊。我也就饶有兴致的进到店里看看了,阿拉伯老哥不断的拿起手边的盘子跟你说”这里所有的盘子都是手工做的,并且都是我的idea“,然后我拿起一个盘子问多少钱时,得到的答案让我落荒而逃,一个长着”我就是旅游纪念品“脸的盘子要100新克尔(相当于180块人民币),这完全就是手起刀落的宰客呀。我笑着把盘子放回原处,不好意思的笑着往外移动,老板看出我要离开的意思,”马上说你说多少,你说多少么?“,我边快速的移回街上,尴尬的笑着说”Later“。 这时老板的表情和语调突然间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变,怒气汹汹的对我嚷着”Later!always later!“,我头也没回的快步向前了,只听后面的阿拉伯老哥口中还是念念有词的。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个个例,友好的阿拉伯人民怎么会如何肤浅势力呢,哪知在后面的几家阿拉伯小店中都经历了相同的遭遇,以及后来想离开大卫街闲逛两遍的小巷子时遇到的拿着玩具手枪指着你的头,摊着手拦路要”过路费“的阿拉伯小孩,再后来在伯利恒路边遇到的拉客不成而开骂的黑色司机以及在马厩广场上使用小把戏想骗你几个小钱的阿拉伯青年。总总这些都让我对阿拉伯这个族群的好感度瞬间拉倒了最低点。以至于我现在对去所有的阿拉伯国家旅行都失去了兴趣。 在经过几次不愉快的寒暄后,后面全程我都是以”No Thanks“或者假装没听见来快速前进,只为能尽快的到达我的目的地 —— 西墙。当转过小巷,通过一个很小的入口后,西墙终于出现在了我的眼前,视线也瞬间豁然开阔了。西墙,犹太人所最最敬畏的圣殿的一角,是犹太人为了最终能够复国而妥协求全的一个缩影,每一块巨大的墙石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从第二圣殿时期开始到哈里发到十字军的远征再到英国人的殖民,这些印记都深深的烙刻在了这面石墙之上,石墙的颜色,石块的大小都在告诉后人历史就是如它这般不断累而变得厚重和不可抹灭的。在西墙,最不缺的就是身穿着黑色礼服,头戴着黑色大礼帽留着长长鬓角(戴帽子表示对于天的敬畏,鬓角属于上帝所以不能剪)的犹太拉宾,几乎每天二十四小时不管何时来,你都能发现他们的身影,他们要么一人面贴墙石口中吟唱诗经,要么三五人汇在一起共同诵读《塔木德》,到达激烈的篇章时,他们开始原地上下跳跃,闭着眼睛高声吟唱直到忘我。士兵换岗时则会来到西墙做简单的祷告,游客学着犹太人将心愿和祝福写在小纸条上塞入西墙的石缝中以求上帝的保佑。西墙,让我嗅到了一股平和的宗教气息,但它又不失庄重和敬畏之意,它包容的不得了,谁来都能亲吻石墙,聆听上帝的告诫,祈求上帝的庇佑。它和石墙之上的穆斯林世界形成了及其鲜明的对比,想要参观圣殿山可不是件那么容易就能办到的事情,你需要在固定的时间段里,排着长长的队伍才能步入这个穆斯林世界的第三大圣殿,并且还只能绕着外墙远观,不是穆斯林你可是进不到清真寺里面的哦。西墙的魔力就这样抓住了我,以至后面每天我都会来这里报个到,坐上1、2个小时,这是种不自觉的力量,每天我都背着相机在耶路撒冷闲逛,有时走的方向同老城完全相反,但是就是这么”机缘巧合“的,最后你还是会来到这里。哪怕不是在西墙广场前的石阶上,也是挨着西墙的犹太区的小广场上,坐在那里看着《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尾声,也就是以色列建国的开始。 坐在西墙旁的广场上,不由自主开始重新审视两种宗教和两种文明的不同之处。阿拉伯民族是出了什么问题吗?为什么原本繁荣强大,先进文明的阿拉伯世界如今普遍的没落了呢?仅存的几个富裕的阿拉伯国家也被人们表上了”土豪“的标签,同厚重的历史全然无关,绝大多国家则都处在贫穷和战乱之中。而犹太人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确都在以某一个个体的力量在发光,好比离着这个时代最近的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并用他们坚强的意志恢复了一个已经不存在了2000多年的国家以及重新拾起了已经消失了千年的希伯来文,不得不可谓是人类历史的奇迹。似乎,这两种文明走向了不同的两个极端,我想这和犹太名族与阿拉伯世界的历史遭遇和历程是分不开的。 “一个亲密的朋友死去,然后一个又一个。痛苦变成了愤怒,愤怒变成了冷漠。没有时间去理解,没有时间去哀悼,也没有时间流泪哭泣。他们必须把阿拉伯人驱逐出加利利,必须阻止叙利亚和黎巴嫩军队进攻加利利。占领加利利,净化加利利,保卫加利利。务必确保 —— 加利利属于犹太人” —— 《我的应许之地》阿里沙维特 在近现代史上,阿拉伯人总是和犹太人成对出现。如果说巴以冲突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领土争端的话,我更愿意将它解释成犹太民族和阿拉伯世界的种族冲突。犹太人认为自己回到了家乡,而阿拉伯人则认为是异教徒企图占领圣城。当然需要说明的是阿拉伯人不等于穆斯林,同样以下所写也仅代表我所看到的阿拉伯世界而不代表全体的穆斯林。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本没有什么深仇大恨,甚至关系颇佳。在埃及、在奥斯曼帝国时期,犹太人甚至都是宫廷中得以重用的国之重臣。真正让犹太人失去土地,被夷平第二圣殿,赶出家园的是古罗马人,而非阿拉伯人。他们之间真正交恶其实也就差不多在1930年之后。随着犹太复国主义的建立到《贝尔福宣言》的发表,生活在欧洲的犹太人就开始陆陆续续的小规模的从阿拉伯人手中购买以色列的土地,然后乘船回到“家乡”,开始新的生活,而在阿拉伯人看来是犹太人殖民巴勒斯坦的开始。初期,他们在购买的土地上种植柑橘,然后销往欧洲,在西班牙,在伦敦深受欢迎的“海法柑橘”就出自这里,而在成千上万德南的柑橘农场里干活的都是周围村庄的贝都因人。他们和睦相处,犹太人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欧洲的文化和科技,他们建起学校,工厂和医院,他们将这片土地带进了现代文明。最初的特拉维夫就是这样慢慢的繁荣起来,逐渐变得越来越像一座欧洲城现代城市的样子。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冲突种子也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在地底下生根发芽。1936年4月15日,响起的第一声枪声成了这冲突爆发的导火*索,阿拉伯武装分子在撒玛利亚山上的非法检查点,枪杀了不愿交”过路费“的70岁的犹太司机伊斯雷尔·哈赞。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在巴勒斯坦全境报复性的暗杀和虐杀开始了,一群犹太人深夜向住在香蕉园里的埃及人开了11枪,阿拉伯青年在咖啡馆将一名犹太电工剁成了肉泥,在上班路上的两名犹太护士被射杀。而双方的报复行动缺有着截然不同的模样,犹太人暗杀的都是阿拉伯激进分子以及头目,而阿拉伯人制造的都是以平民为目标的爆炸或屠杀行为。现在想想似乎那时就看到了如今IS*IS的一些影子,圣战对无辜平民下手似乎是有“历史传统”的。高晓松在一期《晓松奇谈》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极端恐怖主义分子是没有理想的。”,这句话如今映射在某些阿拉伯国家,简直再正确不过了。独裁者们面对贫穷又无能为力之时,只能假借“上帝”的名义,以“圣战”作为手段制造种族见的对立,用宗教去愚弄人民,告诉他们如今的贫穷是因为异教徒们对《古兰经》的践踏,唯有消灭这个世上所有的异教徒,方能获得幸福,这又是何等的懦弱表现呢! 似乎跑题了且说的沉重了,说回和旅行相关的事情吧。如果不想每天经过大卫街和阿拉伯商人斗智斗勇的而到达西墙的话,其实在穿过雅法门之后,直接然后大卫塔的外墙右拐,从亚美尼亚区绕行到西墙是一个绝佳的线路。除第一天外,后来的每天我都是这样到达西墙的,这里的道路比起穆斯林区简直要干净上好几倍,也没有沿街是商贩,只有安静的石巷。又或者可以直接沿着老城的外墙向南走,从粪门(Dung Gate)进入西墙,排队上圣殿山的入口这在这里。 如果你是基督徒,想重走苦路,我建议倒着走,就是从圣墓教堂出发往回走,一直到狮门(Lions' Gate),这样就可以穿过狮门直接上橄榄山了。橄榄山看整个耶路撒冷的日落简直棒极了。我是在一个犹太老人的指路下上的橄榄山,他先是拉着我的手,在山脚下直接对面圣殿山后面的那扇被封住的门说那就是金门(Golden Gate),当世界末日来临之时,上帝重显圣殿山,那时越靠近圣殿山的人越早会复活,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圣殿山后一直延绵到橄榄山上都是墓地的原因了。他继续指着圣殿山后的石棺说那时他们穆斯林的墓地,然后在指着一篇有绿地有铁质栏杆的墓地说那是他们基督徒的墓地,然后转过身,指着我们身后橄榄山上的大片石棺说这是我们犹太人的墓地,最后他说,你就顺着这片墓地中间的小路上去吧,就能到山顶了。说实话,当时上去时,我一点都不怕,并且我走进墓地拍了很多照片,但是看完日落快9点了,看着这条下山的且没有路灯的路,我确实整个人都不好了。如果怕遇见什么,我建议可以沿着盘山车道走下去,虽然会远很多吧。 如果你想真的看看生活在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的生活,那我建议直接去大马士革门(Damascus Gate),我刚进门时就蒙圈了,这里就是个农贸市场,阳光照着漫天的尘土,形成一缕缕分明可见的光束。两遍是卖蔬菜的摊贩,还有一些日用品商铺,再进去一点就是一些阿拉伯小吃,然后是肉铺,一直沿着走就又能回到大卫街了。但是这里比起大卫街是少了很多的铜臭气,满鼻子的只有香料和尘土的味道,这里的商贩会很自豪的跟你说“Look,Made in China”。顺带提一句的是,去伯利恒的大巴车上也就在大马士革门边上。 在耶路撒冷整整7天的时间,这座城市给了各式各样的感受,有出乎意料的惊喜,也有避之不及的烂事,有无限包容和欢喜,也有嫌弃和厌恶,这也是我去过让我最最有安全感的城市,也是我认为最最安全的城市。总之,耶路撒冷对很多人来说神圣的一塌糊涂,不可玷污和遥不可及,但对于我来说,耶路撒冷反而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接地气的真实存在的一个人的样子,有你喜欢的不得了的性格和外貌,也有着一些你所厌恶的坏癖好。或许这才是耶路撒冷最具魅力的地方吧,她是完美的神,却活的更像一个真实的人。 最后,附上《耶路撒冷三千年》中我最最喜欢的一个章节,也是这本书最后一个小章节《今晨》。 - END - 《今晨》 清晨四点三十分,西墙与圣地拉比施穆尔·拉比诺维茨(Shmuel Rabinowitz)从岁梦中醒来,开始一天的早课,阅读摩西五经。他走过犹太区来到西墙,这里全天候开放,一层层巨大的希律方石在黑暗中闪烁微光。无论昼夜寒暑,总会有犹太人在这里祈祷。 这位拉比年约四十岁,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他的家族来自格尔与鲁巴维奇教团,定居耶路撒冷已有七代之久。育有七名子女的他,眼镜后头透着蓝色眼睛,满脸胡子,身穿黑色西服,头戴无边便帽,无论寒暑雨雪,他每天都从这条路行径犹太区,直到巍峨的大希律王城墙出现在他面前。每当他走近“这座世界最大的犹太会堂时,心跳都会禁不住加速。世间的语言不足以形容这种个人与石头的连结,它完全是精神性的”。 在希律的石墙之上,是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它们坐落在犹太人口中的神殿山上。拉比诺维茨说:“这里的空间对我们而言已经足够”,他坚决的反对入侵神殿山。“总有一天,上帝会重建神殿 —— 但此事非人力所能干预。一切应听任上帝安排。” 身为拉比,他必须保持西墙的整洁:石块的间缝塞满了信众的纸条。一年有两次清除这些纸条,一次在逾越节前,另一次在犹太新年前。这些纸条被视为神圣之物,他把这些纸条埋在橄榄山上。 当拉比诺维茨抵达西墙时,太阳已经升起,大约7百名犹太人在现场祈祷,但他们总是同一批人,而且总时站在同一个位置:“仪式很重要,它可以让人集中精神祈祷。”拉比诺维茨不跟这些人打招呼,他也许会向他们点头示意,但绝不开口说话,因为“第一句话要先给上帝”。此时他的手臂夹着特菲林(tefillin)。他背诵晨祷文,末尾一居室:“上帝保佑国泰民安。”直到此时,塔菜适切地与朋友寒暄。西墙的一天于焉开始。 清晨四点前不久,在犹太区的拉比诺维茨起床时,有人拿小卵石敲了几下瓦基·努赛巴(Wajeehal-Nusseibeh)位于谢克雅拉的家的窗户。当努赛巴走出家门时,八十岁的阿迪德·犹贝(Adedal-Judeh)交给他一把沉甸甸的中世纪十二英寸钥匙。六十岁的努赛巴是耶路撒冷最显赫的大家族子孙,他穿好西装,打好领带,快步通过大马士革门,前往圣墓教堂。 努赛巴担任圣墓教堂守护人已经超过二十五年,他于清晨四点抵达教堂,准时敲打嵌在梅丽桑德罗曼式正面的高耸古门。努赛巴每晚八点锁门,在教堂里担任司事的希腊人,拉丁人与亚美尼亚人已经分配好哪一天由谁关门。管理圣墓教堂的三个教会僧侣整晚相处愉快,并且进行各项礼拜仪式。凌晨两点,居于正教会率先进行弥撒,八名僧侣绕着圣墓以希腊语咏唱圣歌;之后接棒的是亚美尼亚人,他们以亚美尼亚语进行巴达拉克(badarak)仪式,仪式开始的时候正好是开门的时间;天主教徒的仪式从早晨六点开始。就在此时,所有的教团一起进行晨祷。只有一名科普特僧侣获准整夜祈祷,不过他用的语言是古科普特埃及语。 教堂大门开启时,衣索比亚人 —— 他们待在屋顶的修院与圣米迦勒礼拜堂里,礼拜堂的入口就在正门旁边 —— 开始以阿姆哈拉语(Amharic)咏唱圣歌,他们的仪式非常漫长,因为他们经常会斜倚在牧者的曲柄杖上,这些堆放在教堂里的木杖原是为疲惫的崇拜者准备的。到了晚间,各种语言的诵念声与圣歌在教堂内回荡着,宛如各种鸟类在石林中鸣唱悦耳的乐曲。这里是耶路撒冷,努赛巴无法预料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我知道数千人仰赖我打开大门,我担心如果有一天开不了大门或出了什么差错该怎么办。我第一次开门是在十五岁时,当时的我觉得新奇有趣,但现在我知道这是件严肃的事。”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他都必须准时开门,他说他的父亲为了以防万一,经常睡在教堂的门廊。 努赛巴知道一年中教堂内的僧侣总会有几次争吵。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僧侣只是偶尔表现出谦恭有礼的样子(也许只是基于礼貌,或藉此打法圣墓教堂漫长守夜的无聊),实际上历史累积的憎恨很可能在任何时刻爆发,特别是在复活节。希腊人控制了大部分的圣墓教堂,他们的人数最多,也经常在与天主教徒和亚美尼亚人的冲突中获胜。特普特人与衣索比亚人虽然都主张单性说,两者之间的仇恨却特深:六日战争后,以色列人罕见的将科普特圣米迦勒礼拜堂交给衣索比亚人使用,以惩罚纳瑟的埃及与支持海尔·塞拉西的衣索比亚。在进行和平协商时,埃及不断提出支持科普特人的方案。以色列高等法院判决圣米迦勒礼拜堂属科普特人所有,但实际占有者仍是衣索比亚人,相当典型的耶路撒冷模式。二〇〇二年七月,当科普特僧侣在衣索比亚摇摇欲坠的屋顶建筑物旁晒太阳时,遭衣索比亚人以铁棒攻击,以报复科普特人苛待他们的非洲同胞。科普特人立刻赶去帮忙被揍的僧侣,结果四名科普特人与七名衣索比亚人(后者几乎每次冲突都会输)被送往医院。 二〇〇四年九月的圣十字架节,希腊宗主教伊瑞奈欧斯(Ireneos)要求方济会关闭显灵礼拜堂。当对方拒绝时伊瑞奈欧斯便率领卫兵与僧侣对抗拉丁人。以色列警方进行干预,却遭到攻击,当这些僧侣成为敌人时,凶悍程度不下于巴勒斯坦的投石者。二〇〇五年的圣火仪式,亚美尼亚人与希腊人发生集体斗殴,结果亚美尼亚人获胜,取代希腊人成为仪式的主持者。好斗的伊瑞奈欧斯宗主教,最后因将雅法门附近的帝国饭点卖给以色列移民而遭到免职。努赛巴无奈地耸肩:“当他们有烦恼时,我还是要为他们定纷止争,因为大家都是同胞兄弟。我们就像联合国一样保持中立,我们的任务是让圣地保持和平。”努赛巴与犹贝每次遇到基督节庆,往往必须担负各种复杂的角色。在狂热而拥挤的圣火仪式中,努赛巴担任的是官方的见证人。 现在,教堂内的司事打开嵌在右手边大门上的小门,从里面递出一道梯子。努赛巴接过梯子,然后将梯子斜靠在左手边大门上。努赛巴先把右手边大门下方的锁打开,然后爬上梯子把上面的锁打开。努赛巴爬下梯子之后,教堂内的僧侣将大门摇晃了几下,然后将大门左扇门板推开。努赛巴走进教堂,向僧侣们问好:“祝平安!” “祝平安!”他们愉快地回道。努赛巴家族与犹贝家族至少从一一九二年起就持续开启着圣墓教堂的大门,萨拉丁任命犹贝家族为“钥匙的保管者”,而努赛巴家族为“圣墓教堂的守护人与守门人”(瓦基的名片上印着这个头衔)。努赛巴家族 —— 他们也会被任命为圆顶清真寺里的萨克拉(礎石)世袭清扫人 —— 表示萨拉丁曾让他们恢复六三八年欧玛尔哈里发授予他们的地位。直到一八三〇年代阿尔巴尼亚人征服为止,努赛巴家族一直非常富裕,但之后则沦为担任导游为生。 努赛巴家族与犹贝家族彼此处于警戒对立的关系。“努赛巴家族与我们没有关系,”八十岁的犹贝说道,他已经保管了二十二年的钥匙,“他们只是守门人。”而努赛巴则坚称“犹贝家族不许触摸大门或门锁”,显示伊斯兰本身对立与基督教徒自身的对立一样鲜明。瓦基的儿子欧巴达(Obadah)是他的继承人。 跟过去八百年来的祖先一样。努赛巴与犹贝每天都会待在大厅一段时间 —— 但这里并非他们的信仰所在。“我了解这里的每一块石头,这里就像我家一样”,努赛巴若有所思的说。他尊崇圣墓教堂:“我们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耶稣与摩西是先知,而玛丽亚非常神圣,所以这座教堂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如果他想祈祷的话,可以从侧门出去,前往隔壁的清真寺(当初建造这座清真寺是为了震慑基督教),或走个五分钟到阿克萨清真寺。 就在西墙拉比醒来与努赛巴守护人听见有人敲窗传递给他圣墓教堂钥匙的同时,四十二岁、育有五名子女的阿德布·安萨里(Adeb al-Ansari),身穿黑色皮革外套走出他位于穆斯林区的马木鲁克房子(这是他的家族共有的房子),沿着街道走了五分钟,来到东北角的哈旺梅门。他通过身穿蓝衣的以色列警察检查哨,讽刺的是,这些警察通常由德鲁兹派和加利利阿拉伯人出任,他们负责禁止犹太人进入。然后,安萨里来到崇高的圣所。 神圣的广场已经设了电灯,在过去,他的父亲要耗费两个小时才能将所有的灯点上。安萨里与圣地安全人员打过招呼之后,开始开启圆顶清真寺的四扇大门,与阿克萨清真寺的十扇大门。这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 安萨里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与穆罕默德一起前往麦地那到安萨里家族,他们宣称自己曾被欧玛尔任命为圣地守护人,日后他们的职位又进一步受到萨拉丁的确认。 (安萨里家族曾有管理圣地的谢克収受蒙提·帕克的贿赂,这成了家族的耻辱。) 清真寺必须在晨祷前一个小时开启。安萨里不需要每天前来,他现在有一个团队,但在他继承世袭的守护人职位之前,他每天早上都必须过来开门,而他也感到自豪:“首先这是一份工作,然后是家族的财产与重大的责任,然而最重要的是,这是一项高尚而神圣的任务。但薪水不高,所以为必需在橄榄山的饭店柜台工作。” 圣地的世袭职位逐渐消失。希哈比家族(Shihabis)是另一个大家族,他们是黎巴嫩王公的后裔,住在靠近小墙的家族共有住宅,并且曾经是先知胡子的守护人。胡子与守护人的职位已经不存在,但圣地对他们仍具有吸引力 —— 希哈比家族仍在圣地工作。 如同拉比走向西墙,努赛巴在圣墓教堂敲门,安萨里打开清真寺大门,那吉·卡扎兹(Naji Qazaz)离开位于胜利铁门街家族已拥有两百二十五年的房子,沿着老马木鲁克街道步行几码,然后走上台阶,经过铁门,来到圣地。卡扎兹直接前往阿克萨清真寺,进到一个小房间里,里面摆着麦克风与几瓶矿泉水。一九六〇年前,卡扎兹家族仍使用清真寺尖塔叫拜,现在它们则利用这个房间来预做准备,仿佛运动选手一样。卡扎兹有二十分钟的时间做伸展运动,他深呼吸,然后漱口。确认麦克风已经开启,再看看墙上的时钟,时间一到,他便面向麦加克尔白,开始叫拜,他的声音在整座旧城里回荡着。 自从马木鲁克苏丹卡伊特拜伊统治以来,卡扎兹家族在阿克萨清真寺担任宣礼员已有五百年的历史。那吉担任宣礼员已有三十年,他和儿子菲拉兹(Firaz)与两个亲戚共同分摊这份工作。 现在距离日出还有一个小时。圆顶清真寺已经开放:穆斯林正在祷告。西墙一直是开放的:犹太人正在祷告。圣墓教堂开放了:基督徒以各语言祷告。太阳升起,照耀着耶路撒冷,它的光芒使希律西墙的石块亮如雪白 —— 如同两千年前约瑟夫斯所描述的 —— 清真寺的黄金圆顶也熠熠生辉。神圣的广场是天与地、上帝与人类交会之处,它依然是人类难以描绘之地。唯有太阳的光芒能遍照整座广场,最后,所有的光线将照耀在耶路撒冷最优美而神秘的建筑物上。沐浴与阳光之中,散发出夺目的光采,它也因此博得黄金的美名。但金门依然深锁,直到末日来临,他才有重新开启的机会。 14609 36 31 发表在 法国/摩纳哥 版 2015-01-19 一天, 巴黎 One day in Paris Camera By SONY a7 @Paris 曾去过或是在巴黎生活过的人都爱用“大巴黎”这个名字来称呼这座已经存在了上千年的欧洲都会。开始时,我一直觉得这是巴黎脑残粉们的矫情,或是那些曾在巴黎生活过的人的一种优越感的展露。巴黎就是巴黎,为什么非要加个“大”字呢?!但当我走出巴黎火车站,站在路边,第一次望着这座城市的时候,我心中似乎也不自觉的冒出了那个我曾那么鄙夷的称呼 —— 大巴黎。她与欧洲其他城市确实有着有太多的截然不同,哪怕仅是这样粗略的一瞥就已经有些惊到我了。而几天后,我要离开巴黎时,在我心中也确实有了一个“大巴黎”的定义,她确实值得拥有“大巴黎”这样的称号,也确实是一座能摄人心魄的魅力之都。不愧有这么多的名仕豪杰为之拜倒,有这么多的粉丝为之倾心,有这么多的故事必然或偶然的选在这里发生,所以伍迪艾伦用了一部《午夜巴黎》向她的黄金时代致敬,所以世人会去追问究竟是《巴黎圣母院》成就了巴黎,还是巴黎成就了维克多·雨果。 一次机缘巧合(假公济私)的机会,我要在巴黎待上好几天。确实可以济私的时间不多,所以独自闲逛巴黎的行程我压缩成了一个整天。那么就有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用一天的时间晃荡出那个最“真实”的巴黎呢?“一天,巴黎”这个标题就这样冒出来了,感觉这将会是一个很好玩的挑战,首先,在有限的时间里就必然要做出取舍,而如何取舍就会变得既痛苦又好玩了。然后就是这条线路一定要有它独具的故事情节,能让我有期许和惊喜,也还有一些心不由衷的遗憾。 比如它是《Amelie》、《两小无猜》和《爱在日落黄昏时》的巴黎,或是伏尔泰、海明威和雨果的巴黎,最不济也应该是埃菲尔、罗浮宫和凯旋门的巴黎。然而电影情节似乎又和爱情太近了,我一个人也实在感同身受不出来,文豪们的故事要想写的通透,以我的水平更是不敢染指,至于地标们的故事又太像是到此一游的自拍照,马上会让我鄙夷自己。那时候正在重读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似乎巴黎的历史,推倒巴士底狱的大革命和掉了脑袋的路易国王和贵族们的故事就已经是很好的游记素材了,并且这段历史着实也被林达写的让人着迷和引人思考。那就索性借着他老人家优美的文字写一篇读书笔记式的巴黎游记,林达带着雨果的《九三年》来到巴黎,我就带着林达的“巴黎”游走巴黎。并且对于初到巴黎的人来说,这一本《带一本书去巴黎》绝对是能管饱的,甚至还会有点过撑,着实也有必要带着它出门走走看看,顺带消消食。 “正因为是在‘革命’中读的法国革命,所以,对法国和巴黎的第一印象,就是革命了。终于在几十年之后,有了这样一个机会,亲赴‘革命现场’,当然不会错过一个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良机。揣上一本《九三年》,就成为一个必然。就这样,走一段,读一段。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已经犯了20点错误,《九三年》不是我在30年前的年龄有可能真正读懂的。在真的成年成熟之后,我必须再读一次,甚至不止一次地重读。不仅《九三年》如此,许多过去的书都是如此。于是,从巴黎回来后,我去找出了《双城记》,找出《悲惨世界》,找出《巴黎圣母院》”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第一章:带一本书去巴黎 关于那场法国大革命,应该是我们这代同龄人对巴黎和法国的第一次深刻认知吧,因为它是历史书中的考试重点,所以对于1789年7月14日这个日期和法国大革命的意义,至少在考前是烂熟于心的。当然肯定不会是这场革命让很多人把巴黎列为自己的梦想旅行地,至少理由肯定是要比这个甜出很多,比如是一枚被称谓“少女酥胸”的齁甜的马卡龙。因为我选择了跟着林达老人家的脚步去看巴黎,所以也就只跟着这场沉重的革命的影子走下去了。插个题外话,因为这场革命而出现的法国三色国旗以及它所标示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倒是和某个“神经病”星座的特质挺融合和相似的,而我正是那个“神经病”星座。 读书笔记的第一章从西岱岛(Île de la Cité)开始的。这座位于塞纳河中的小岛对于巴黎的意义可不小,最初的巴黎城区就是从西岱岛延展开来的,哪怕如今巴黎已经变成了一座可以被称为“大巴黎”的大都市,西岱岛依旧还是它的中心。加上塞纳河从西岱岛的两侧流过,就更像是一条主动脉连接着的心脏,为这个名叫“巴黎”的生命体倾注着无穷的生命力。在这枚心脏的中心,屹立一座巴黎最具魅力以神一般存在的建筑 —— 巴黎圣母院。为什么说它是神一样的存在呢?当然不仅仅是它宏伟的建筑外观,年代久远和其宗教的意义,而是围绕着这座哥特式的建筑内外所发生的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这些故事是恢宏、壮丽和绮靡,是胜利、凯旋和权力顶峰,是异见者、断头台和血流成河,是拉法耶特、路易十六和拿破仑。当然也是雨果的主教、钟楼怪人和吉普赛少女,因为正像林达说的“‘巴黎圣母院’对于我们来说,先是一部书名。然后才是一个由石头砌成的古老教堂。” 刚到巴黎圣母院的时候,周日的弥撒刚刚结束,人群从教堂的侧门鱼贯而出,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被“救赎”的喜悦。是一种醍醐灌顶吗,还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人生的升华? “在这里,纵然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但是,即使不在举行弥撒的时候,你也同样能够看到,不断地有这样一些人进来,他们在额头点上圣水,在胸前划上一个十字,在祭坛前面点燃一支蜡烛,然后静静地坐下,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空间里,进入宗教氛围。这时,他们开始和上帝对话,从宗教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精神慰藉,汲取精神力量,在内心得到一种提升。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令他们有勇气维持下一段世俗生活的重要精神驿站。最后,他们离开座位站起来,对着圣坛上的耶稣受难的十字架,轻轻行一个单腿的屈膝礼,在胸前又画上一个十字。就结束了这个简单的个人宗教仪式。此间一个人心灵的感受和变化,我就不去尝试用语言文字描述了。”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第三章:塞纳河上的西岱岛 林达在书里的这段描述,应了我眼前的景,也帮我表达了这一刻的想法,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对“信仰”这个玄妙东西的思考。“人,一定要有信仰”是我坚定不移拥趸的价值观,不管这个世界的节操被拉到多低,这条关于信仰的笃定依旧在我心里是颠覆不破的。“信仰”的对象可以千千万万,可以是一切的我们认知的事物和认同的道理,而不仅仅只是狭义的宗教。它甚至可以仅是某一条道理、某一位英雄和某一份白纸黑字的契约。就如我眼前缓步而出的虔诚的信徒们,他们对于上帝,对于那本《神经》有着无比坚贞的信仰,只有他们拥有了这份信仰,他们才会对这个世间有所敬畏,而一旦有了敬畏之心,人自然的就有了他自己的道德底线和伦理守则,而一旦拥有了这些的人聚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群体,成为一个族群,甚至聚成一个国家之后,你会发现,这些拥有信仰的人他们身上会散发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会让你感觉有安全感,愿意去信任他们,也深信他们愿意去帮助你,面对他们时你也不会那么紧张,因为时常他们都面带微笑。我坚信这就是信仰的强大力量,我更加坚信的是信仰还将影响着一个人生命的方向。而此刻,拥有这神奇力量并且又刚刚被圣经加持过的人们,正从这座象征着信仰的圣殿中走出来,面带着喜悦也就再正常不过了,这也让我对这座哥特式建筑内正在发生的一切“神圣仪式”产生了极大的好奇。 步入大教堂,马上会被肃穆的气氛所感染,哪怕你不是天主教徒,在此刻都能感受到“神与你同在”的力量。数十米高的拱廊上方是一带双层窗户的走廊,在它之上是大窗子,透过镶嵌着彩色玻璃的窗子,一束束阳光宁静地射进教堂内,让人感觉似乎上方就是那个遥不可及的天堂。人们之所以建造教堂就是为了给虔诚的信徒们提供一个能与万能的上帝对话的场所,如果你无法感知这样的用意,那就哪天不带任何期许的走进巴黎圣母院,我相信它所带给你的震撼会让你有那么一瞬会感知到上帝的方向。 从1163年在古罗马神庙遗址上放下第一块基石到如今,近千年来,巴黎圣母院的钟声每天都准时响起,面对这样的一座建筑,不得不感叹“上帝”力量的伟大,能让大教堂历经180多年终被建成,又经600多年的风雨而能屹立不倒,经历几个世代的天灾人祸而完好无损的留存于世,每天如常的迎接全世界的游人和信徒对它的朝拜。今天,它的存在就已经是人类对信仰敬畏最好的赞许。 >“塞纳河是巴黎的幸运。它不宽,也不窄。河水静静地、和缓地流响。我自从知道巴黎由西岱岛而起,脑子里就一直有一副巴黎诞生的图画:那时的塞纳河两岸,一定还是绿色的荒原。可是,就在绿野之中,在一片片野花之中,流过了塞纳河。河中的小岛就是初生的巴黎。石块垒砌的住屋和小街,围绕着一个小小的教堂和它前面小小的广场。环绕着巴黎的,是一泓清流的塞纳河。由于小岛的介入,河水在这一段变得湍急起来。河岸上是绚烂的野花,也许其中就有紫罗兰和薰衣草?在绿色和紫色粉色的眩晕中,站着一棵苍郁黝黯的古木。它们疏朗地、孤独地散落在塞纳河岸。冬天展示着忧伤和力度,春天变得柔和与天真,就像一个个卫护婴儿巴黎的骑士。越远离河岸,它们的数量越多,在远处的天际,就茫茫苍苍地连成一片参天古森林了。”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第三章:塞纳河上的西岱岛 告别短暂的与世隔绝和同神的心灵对话,随着人流走出圣母院的侧门,被一阵秋风拂面,我当即矫情的把它当做是塞纳河对我的热情召唤。就像林达所说的那样“塞纳河是巴黎的幸运”,塞纳河确实让巴黎增添了更多的灵性,同时,也为那么多爱情故事的发生提供了浪漫的土壤。在塞纳河的左岸,一家家紧挨着的咖啡馆已经成了全球游人最爱的歇脚圣地,之所以大家爱在这里喝上一杯巴黎咖啡然后幸运的发生一段邂逅的爱情故事当然是有它的原因的,林达的这样一段描述或许能解开些谜底。 “和巴黎圣母院相隔塞纳河的大街,沿街一溜的咖啡馆。巴黎咖啡馆的座位,总是室外的更多。也许是巴黎的街景太诱人,室外的座位总是一致地面对大街。在这里,就是和圣母院的广场,又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所以,坐在那里,感觉自己坐在圣母院小广场的外围。塞纳河恰如其分地隔开了广场上的游人和喧嚷,又没有将圣母院推得太远。难怪那里的咖啡馆几乎永远是接近满座的。”林达《带一本书去巴黎》第三章:塞纳河上的西岱岛 其实,塞纳河更吸引我的不是那些沿岸的咖啡馆和塞纳河本身,而是骑在河堤石栏上的绿皮旧书摊。如果大家去过香港,应该在港岛的小巷里见过一些用绿色铁皮做成的小屋子,小小见方的一个个立在原本就不是很宽畅的石街边,充当售卖鱼蛋的食肆或是一位老匠人的修伞铺子。塞纳河沿岸的旧书摊和香港的绿皮屋有着几分的相似,只是会更加的迷你,两三米见宽,四五十厘米高,身体和石栏同宽,长出的四只“脚”刚刚好骑在它上面。开摊时,主人会把绿色的铁皮盖子掀起,被整齐码放好的旧书就马上展现在了顾客面前,收摊也是同样的方便,盖子一合铜锁一落即可打烊回家了,多符合法国人随性的性格呀。书摊里售卖的大多是关于宗教和历史的旧书,你可以从那些泛黄的书页中读出它们的年纪。书摊也不是单一的只卖二手书,还会有一些关于巴黎,关于圣母院的水彩或者素描画,哪里都少不了的旅游纪念品以及时不时从树上落下的几片枯叶。应该是我来的太早了(上午10点左右),好多店主都还没有出摊,已经出摊的呢,也是站在边上抽着烟,有顾客路过也是爱答不理的,有那么一种爱买不买的感觉,这可能就是传说中巴黎的人的“任性”。 巴黎 10875 41 31 发表在 邮轮 版 2014-11-11 邮轮不完全装腔指南 中国人选择坐邮轮旅行这几年算是越来越普及了,逐渐也改变了邮轮都是老头老太太这样的既定观念,更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在选择邮轮出行,既然“高富帅”和“白富美”们都开始选择邮轮旅行了,那邮轮如何装bility这件事情就真的很有必要科普下了。 坐邮轮最重要的就是挑船。目前以中国为母港的邮轮已经达到13条左右,但其中吨位(可以粗略的等同于船的大小)和船的新旧程度参差不齐。国内的几艘比如二手海娜号和TVB看多了肯定知道香港的丽星号,基本上连装B入门级都还谈不上的,所以基本可以忽略掉。入门级推荐吨位在8万吨上下的。比如歌诗达的大西洋号和维多利亚号,但就好比是邮轮中的汉庭,基本邮轮体验是问题不大,但是装B就欠这很多点了。 进阶级推荐在10万吨以上。游乐设施也会相应丰富许多,当然什么泳池、篮球场、剧场、赌场、免税店都是标配,是邮轮都应该有。一定要有新奇特的东西。然后是餐饮质素也会保持相对较好,因为很多船到了中国,餐饮标准马上就直线下降,吃不好哪成!所以这个级别推荐皇家加勒比的航行者和水手号,公主邮轮的蓝宝石号,其中由以皇家的游乐设施要略胜一筹,公主就相对要单调一些了。从入门级到进阶级价格相差并不大,但从投入回报比来看,当然是进阶级要高出很多,目前入门级邮轮已经基本被中国大妈占领,而一个邮轮航次的质量高低和船上中国大妈的数量绝对成反比,中国大妈的“实力”我就不多说了,再说大妈这么多装给谁看啊?!记住bigger than bigger(要比逼格更有逼格)。 高级选手必须选择15万吨级以上,目前在国内仅能享受到的是皇家的11月在纽约下水,明年6月到上海的海洋量子号(Quantum of the Seas),简称Quantum(念船名一定要用英语,不然就low了)。船新就是王道不说,游乐设施上也颇具亮点,船尾270°巨幕剧场、体验自由落体的ifly、非常适合求婚的私人摩天轮“北极星”,据说还有碰碰车。为什么说游乐设置很重要呢,因为邮轮即是目的地,没有好的游乐设施,妹纸们都不出来玩,你怎么能有机会呢?对吧。既然都说到妹纸了,那我们就来说说床吧。在入门级和进阶级邮轮中最小舱(房间)也至少要入住2个人,是不是觉得突然扫兴了呢?总有个灯泡在跟前有没有。Quantum特别带感的推出了单!人!舱!并且各个房间都还有真正的无敌海景!简直就是单身们的福利啊!你想想,这样所产生的连带效果就是活生生的也多出了好多和你一样住单人舱的单身们呀。现在连拖油瓶都没有了,你需要做的就是出现在船的各个角落,大秀球技也好,冲个人工浪也好,哪怕只是躺在甲板的椅子上做个安静的美男子也好,重点都是,你是自由的!这一刻出现任何看上眼的妹子,一句话:出手拿下呀! 装腔一定要装的专业,尤其时高段位的选手。推荐几处Quantum上装腔圣地。首先还是说下游乐设施吧,Quantum上提供了很多比较独特的游乐设施,主要集中的船尾甲板,包括一个集合了碰碰车、篮球场、乒乓球场、滚轴溜冰场的SeaPlex,到了晚上,一个360的摇臂DJ台就会开始发挥作用,将这里变成一个Happy hour的好去处,白天秀球技,晚上秀舞技。还有是iFly,一个可以让你体验自由落体超快感的科技设备,跟教练学点招式耍耍帅,让女生尖叫还是很容易的。 然后来说说吃的,全船12家餐厅中,我特别推荐拥有创意分子料理的仙境坊WONDERLAND,一定要带上妹子来,点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吃一口精致的美食后,煞有介事的说出这应该是什么什么加了什么什么然后又淋上了一点什么什么,所以会有一点什么什么的味道,当然还要加上那句放任四海皆准的话:“真是入口即化呀!”。 最后说说北极星吧,是Quantum全球广告攻势中重之又重推荐的。一个分别在荷兰和瑞士分别制造的组装的人工摇臂玻璃球体,你可以提前预约,看看能不能打动工作人员,就只让你们两个在里面单独待上几分钟。白天就看看无敌360度的海景,晚上就仰望个星空,数数月亮,岂不浪漫到哭?!当然啦,前提是你先需要有一个愿意和你仰望的人。 请认真的试想下,和同你在甲板上吹海风的妹子突然对上了眼,你大胆走上去约她去船尾一起冲个浪,她说“我不会”,你说“我教你”,美好的下午就这样开始了。傍晚,你换上正装走到妹子的房门外,等候她身着一身晚礼服和你一起到餐厅共进晚餐,再到酒吧喝上几杯酒……,然后,你们互道了一声早安。 3732 8 2 更多 更多 6个相册 285张照片 拍摄于清迈 拍摄于罗马 2014-09-03 拍摄于耶路撒冷
旅途永无穷尽 旅途永无穷尽
求折扣 2013-10-17 10:53 求香港特价机票 2013-10-17 00:46 沙发 2013-10-17 00:45 相关问答 2004-2017 © 穷游网® qy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Version v5.57 京ICP备1200352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935号 京ICP证140673号
Asam钟的首页 - 穷游网 旅途永无穷尽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星耀旅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