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行走在缺氧与醉氧地带---攀登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与探访伊瓜苏瀑布 - 南美/南极 - 论坛 - 穷游网

行走在缺氧与醉氧地带---攀登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与探访伊瓜苏瀑布 - 南美/南极 - 论坛 - 穷游网

游记 特价机票
热门版块 兴趣小组 穷游欧洲 穷游亚洲 穷游美洲 穷游大洋洲 穷游非洲 预订 搜索 行走在缺氧与醉氧地带---攀登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与探访伊瓜苏瀑布
经验 游记
行走在缺氧与醉氧地带---攀登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与探访伊瓜苏瀑布 10袋长老 精华 2014-11-12 33542人阅读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4-11-12 08:21 行走在缺氧与醉氧地带
廉价旅馆 经验
---攀登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与探访 图/文: Johnlubao 进入2013年后的第4天。上午10:40,我瘫坐在一片碎石地上大口呼吸着空气中已经 PS: 从2013年1月30日开始整理照片到现在,这篇游记我足足用了21个月的时间才完成。10万字的文字加上600多张照片,这是我到目前为止篇幅最长的一篇旅行记录。高海拔的缺氧环境让我后来在回忆整个登山过程时困难重重,很多东西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回想或是寻找相关线索。我知道现在很多人都不想看有太多文字的游记,如果你对文字不感兴趣,那么直接看图即可。我的文字有时的确会比较啰嗦,作为一个理工科出身且没有太多文学基础的人,我只是想能尽可能的回想起当初的种种细节,因为那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是我人生的回忆…… 最后编辑于 2016-12-15 02:32 回复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4-11-12 08:21
自助游 特价机票
目录 出师不利,托运行李险些丢失 32个月后的再次重逢 16名队员+4名向导的超大团队 初次感受阿空加瓜的风 攀登阿空加瓜从高温开始 阿空加瓜 首露真容 海拔
自助游 经验
1000米的提升,抵达登山大本营 急性高山症,第一名队员退出 四个半小时,海拔 800米的提升 山难 在海拔 5000米营地露营,我的登山新篇章 总也看不到的二号营地 再上 C2
攻略 游记
海拔 5500米之上的基本登山技术训练 C2到C3,冲顶前的最后一天 1000米落差的冲顶,那一刻我已想到放弃 从未有过的“待遇 ”,被两名向导前后护送着下山 最后的 35公里徒步,再见阿空加瓜 清闲的一天
廉价旅馆 经验
更多的是经历, 从干旱沙漠到副热带雨林 没有兴奋,只有“醉氧” 效率最低的一天 寻找常规景点以外的刺激与风景 返程 最后编辑于 2014-11-12 11:16 回复 10袋长老
游记 攻略
发表于 2014-11-12 08:22 一篇游记,一个记忆 虽然已经过去了一年的时间,但很多原因导致我这篇游记(或者叫做记录)迟迟没有动笔。很多人都说旅行是人类精神上的需求,当我们老去时,过往旅程中的那些故事往往可以成为你人生精彩的回忆。尤其是登山探险或者深度旅行,很多时候瞬间发生的故事远远要比那些最终的结果更值得人们去回味。然而对于这些瞬间,很多时候是需要我们用文字去记录的。毕竟,人类大脑的记忆有限,没有人能够在几十年后还能对当年的一个瞬间留有清晰的印象,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在当今这个读图时代还会用大量文字来记录旅行的原因。从登山的角度来说,极度缺氧的环境让你在山上的智力与记忆就如同一个还未懂事的孩子。为了这篇文字,我曾尝试使用了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回忆当初的这次旅行,但我又不得不承认,在一年后的今天,很多事情在我脑中已逐渐模糊甚至被遗忘,我能做的也只有尽力去回想一年前所发成的那些故事。也许它的文字很长,但却是真实的。这是我一个普通人在攀登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时的所见所得。如果有谁也想尝试去攀登这座山峰,希望我的这篇文字能够为大家带来一些参考。最后在游记的后半部分,则是我对 最后编辑于 2014-11-12 08:26 回复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4-11-12 08:23 七大洲最高峰的梦想与一次差点不能成行的登山 2009年圣诞假期,从未上过海拔5000米的我站在非洲之巅乞力马扎罗的顶峰,海拔5895米。这次登山让我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适应海拔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也让我对进一步探访6000米级的山峰有了一定的信心。同时,登顶乞力马扎罗也让我意识到七大洲最高峰对于像我这样的常人来说也并非就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于是怀揣着这个可能需要一辈子时间才能实现的梦想,我的目光开始向七大洲最高峰中的下一个目标转移,它便是具有美洲屋脊之称的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Aconcagua)。从循序渐进的角度上说,七大洲最高峰在攀登完最简单的乞力马扎罗后通常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
游记 特价机票
早在2011年6月,我便通过一家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Inca Trail的徒步让我意识到了体能准备上的不足。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真的在徒步完IncaTrail之后便去了阿空加瓜,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以失败告终。虽然2011年我在准备攀登阿空加瓜期间进行了一些体能上的强化训练,但是这些训练大多没有什么目的性。加上之前在没有进行任何体能锻炼的情况下登顶乞力马扎罗,我对攀登阿空加瓜总有一种侥幸心理,这也导致了我在体能训练上经常会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情况发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在2012年近4个月的准备时间里,我的体能训练开始逐渐有了目的性。训练的内容基本上以匀速跑和400米间歇跑为主,每次训练的时间从开始时的45分钟上升到了后来的70分钟左右,目的是为了提高我的基本体能和心肺功能。训练全部是在学校健身房内的跑步机上完成的,配合Polar的运动心率表,可以保证我每次训练效率的最大化。因为登山是一项有氧运动,训练时心率太快或者太慢都无法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在此期间,虽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仍时有发生,且一些原本计划好的训练项目因为一些原因也没有完成(比如利用周末进行“背靠背“式的负重登山徒步训练),但不可否认这几个月的训练为我后来成功登顶打下了相当的体能基础。 为了准备攀登阿空加瓜,我连续2年进行了专门的体能训练。训练的内容以跑步为主,都是在学校健身中心的跑步机上完成的。 为了更好的适应海拔,我曾把南美著名的徒步路线Inca Trail作为登山前热身。只可惜11年的攀登我因故没有成行,而原本只是用来作为“开胃菜”的Inca Trail徒步最终无奈的变成了我那一年旅行中的“主菜”。 最后编辑于 2014-11-12 08:26 回复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4-11-12 08:24 攀登路线的选择
举报 回复 3楼 @ Johnlubao Johnlubao 4楼 俄罗斯境内的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Elbrus),海拔5642米;二是 阿根廷境内的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海拔6962米。这是欧 美国家普遍认可的一种认识。虽然两座山峰的海拔相差很大,但它们基本上都是属于一个技术等级的山峰(当然很多亲身参与者都是认为阿空加瓜对身体的要求要远大于厄尔布鲁士)。两座山峰的难度重点不同。厄尔布鲁士是常年积雪山峰,攀登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基本的技术器材(比如冰爪,冰镐和头盔等)。而阿空加瓜虽然海拔高,但在每年12月到次年1月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其传统路线的攀登大多并不需要技术器材(当然在攀登过程中还是需要携带技术器材以防万一)。这座山峰真正的难点在于大风与低温,常年肆虐的大风是很多人最终放弃登顶的一个主要原因。不少中文资料上介绍说阿空加瓜的登顶率在70%,但实际上真正登顶的人数远远低于这个数字。根据当地职业登山向导的介绍,2011-2012这个登山季(阿空加瓜的登山季在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有大约3500人拿到攀登阿空加瓜的登山许可,而最终的登顶人数则只有700人左右。换句话说,这一年阿空加瓜的登顶率只有20%。从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来看,20%应该是一个比较靠谱的数据。很多来阿空加瓜登山的人并没有被海拔所难住,但却不得不向大风与低温低下了头。由于厄尔布鲁士的登山季在每年的5月到9月,时间对我来说并不合适,所以在经过一番考虑过后,我将我的第二座七大洲最高峰的攀登定在了阿空加瓜。 英国本地的户外旅行公司预定好了那一年圣诞期间的阿空加瓜攀登行程。考虑到自己的高海拔经验以及阿空加瓜近7000米的高度,我还选择了 秘鲁著名的Inca Trail作为正式登山前的热身,以便能更好的适应海拔,同时也能兼顾完成IncaTrail这个可能是南美洲最著名徒步路线。然而,这个我当时认为 十分完美的行程却在那一年圣诞假期来临之前被我的导师扼杀。由于工作进度不佳,加上没有提早申请假期,我的请假申请被导师直接驳回。这件事当时不仅让我非常沮丧,同时也让我与导师之间关系在一段时间内变得有些紧张。无奈之下,我不得不联系旅行公司取消这一年的登山行程,并通知保险公司取消相关保险。由于已经交纳了全部的登山费用,加之此时距离正式的攀登日期只有不到15天的时间,我曾一度担心这笔不菲的登山费用就此打了水漂。不过还好,英国的旅行公司在联系了阿根廷的登山公司后允许我可以把行程向后推迟一年,总算让我的经济损失降到了最低。而在那一年的圣诞假期,原本只是用来作为“开胃菜”的IncaTrail徒步最终无奈的变成了我旅行中的“主菜”。 举报 回复 4楼 @
游记 廉价旅馆
阿空加瓜海拔6962米,为西半球及南半球最高峰,也是除亚洲外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受其高度、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等方面的原因,它被许多人称为是一座“轻量级”的8000米级山峰。一些欧 阿空加瓜的进山路线主要有2条,一条是从海拔2950米的阿空加瓜省立公园(Pargue Provincial Aconcagua)正门进山,沿Horcones山谷徒步大约30-35公里到达阿空加瓜山体西侧的 阿空加瓜的第二条进山路线是从山体东南方向上更远处海拔2400米的Vacas山谷入口进山,徒步大约40公里抵达位于阿空加瓜山体东侧海拔4200米的 正是因为360路线的这个特点,在这里我想我有资格可以谈论下传统攀登路线和Vacas山谷一侧的攀登路线。在我眼中,选择Horcones山谷一侧的传统路线,很多人是为了登顶而去登山。这是一条非常枯燥的攀登路线,从进山到登顶中途几乎没有太多景色可言,除了走路还是走路。人们选择这条路线大多只有一个目的,那便是阿空加瓜的顶点。同时,这又是一条非常“拥挤”的路线,75%的攀登者选择这条路线使得这里的每一处营地都非常热闹,少了一份登山的孤独感而多了一份旅游感。相反,Vacas山谷一侧的攀登者则相对较少,我们所经过的营地大多只有1-2只队伍。除此之外,这条路线上景色相比Horcones山谷一侧也要丰富不少,可以让你在攀登过程中减少相当的枯燥感并有一种真正高海拔登山的感觉。 当然选择Vacas山谷一侧的攀登路线,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需要更强的体能和更好的身体状态。因为这里不仅路线更长,垂直攀登高度也要比Horcones山谷一侧高出不少,达到了4500米以上(2400米到6962米),而传统路线则只有约4000米(2950米到6962米)。这次攀登阿空加瓜,虽然我携带了GPS想记录下全程的数据,但种种原因导致最终的结果并不完整,有些遗憾。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绝对是我目前所有户外经历当中最艰难的一次旅程,可我想一切都是值得的。 本次攀登的GPS轨迹。种种原因导致数据并不完成,有些遗憾。 最后编辑于 2014-11-12 10:50 回复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4-11-12 08:27
Johnlubao Johnlubao 5楼 美国家的商业探险公司也把它作为判断队员是否有能力去攀登8000米级山峰的一个评判标准。阿空加瓜的攀登路线有很多,绝大多数针对的是自由攀登者,有着相当的技术难度,而商业团队组织的攀登选择余地则很少。我曾经考虑过用技术攀登的方式尝试去攀登阿空加瓜,为此在2011年初我还专门到苏格兰参加了几天技术登山方面的培训。但是由于几乎没有商业团队组织专门的技术路线攀登(有些登山公司虽然提到可以选择技术路线,但最终是走技术路线还是改走非技术路线则是要到山上后通过队员的集体表决来决定。对于这种组织安排,我感到并不靠谱),加上我的体能一般且没有在高海拔地区进行技术操作的实际经验,最终出于安全的考虑我还是放弃了技术攀登阿空加瓜的想法,转为了非技术攀登。 穆拉斯广场(Plazade Mulas)大本营。这是阿空加瓜传统攀登路线上的登山大本营,海拔4350米,是整个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处营地。根据官方的数据统计,每年大约会有75%的攀登者选择从这条路线进山。国内的商业团队(比如极度体验和爱巅峰)以及近年来国内有过报道的 中国人的攀登(比如2007年的金飞豹与2008年王秋杨、孙斌、十一郎等人)无一例外也都是选择的这条进山路线并由传统路线向上继续攀登(探路者的王静在2014年1月底的攀登除外,她选择的路线与我类似但也有所不同)。通常来说,商业团队走这条路线抵达穆拉斯广场大本营需要3天的时间。第一天从阿空加瓜省立公园出发徒步大约3-4个小时到达海拔3390米的Confluencia Camp营地;第二天往返阿空加瓜南侧海拔4200米的Plaza Flancia大本营以适应海拔;最后第三天徒步8个小时抵达海拔4350米的穆拉斯广场登山大本营。作为一个不喜欢拘泥于寻常路线的人,阿空加瓜的传统攀登路线显然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早在计划之初,我便把目光注意在了阿空加瓜的另外一条进山路线上。 阿根廷广场(Plaza Argentina)登山大本营。与传统路线一侧相同,这条进山路线同样需要3天的时间。第一天是从Vacas山谷入口徒步约5个半小时抵达2800米的Pampa de Lenas营地;第二天继续徒步约7个小时到达3200米的casa de piedra营地;然后最后一天再行进约7个小时抵达4200米的阿根廷广场登山大本营。阿根廷广场大本营的规模不如穆拉斯广场大本营,因为这里是阿空加瓜几条经典技术路线的起点,所以可以看到一些自由攀登者的身影。而对于非技术攀登,Vacas山谷比较精彩的一条路线可能就要数“360”路线了。这是近几年新开发出的一条非技术攀登路线,它结合了Vacas山谷一侧多条经典攀登线路,并在海拔约6200米的地方与Horcones山谷一侧的传统路线会合,最后沿传统路线冲顶。当然,这条路线最吸引人的地方还不是这些。它最大的魅力在于登顶后的下撤并不是原路返回,而是会沿传统路线下撤到穆拉斯广场大本营,最后从Horcones山谷徒步出山。也就是说,整条路线全程几乎不走回头路,而是围着阿空加瓜的庞大山体整整转了一圈。在此期间,你可以从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看到阿空加瓜的雄姿,“360”的名字也因此而来。 举报 回复 5楼 @ Johnlubao Johnlubao 6楼 伦敦--- 阿姆斯特丹
惊心动魄亚马逊(初稿完) 4DesertsRacing-AtacamaCrossing2015
Day 0 出师不利,托运行李险些丢失 2012年12月20日,旅行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上午来到学校办公室,我将之前一个月的工作和实验数据简报发给了老板。为了能在旅行前完成这些东西,我已经被老板压榨般的连续工作了48个小时(中间只睡过3个小时)。下午回到宿舍,虽然身体已经非常疲倦,但我的内心依然兴奋,迟到了一年的登山之旅终于即将开始。 南美大陆可能是这个世界上除 由于攀登阿空加瓜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海拔偏远地区登山,加之登山结束后我还准备前往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的 发现了问题,我马上返回办理托运的柜台(在希思罗机场,荷航/法航对需要额外付费的托运行李会先为乘客办好托运手续,然后才需要你到另外的客服柜台去交钱)。我向等候区的一名地勤说明了情况,对方一开始以为我只有一件行李,很不以为然的跟后台负责行李分拣与搬运的地勤进行了联系,然后告诉我说行李没有挂错,还是到布宜诺斯艾利斯,错误的那张行李票可能是别人的,让我不用管它。我有些无奈,再次跟地勤强调说我有两件托运行李,但现在有一张行李票是错的。航空公司的地勤这时才意识到了问题,再次开始联系后台让他们截住我的行李。然而为时已晚,后台地勤回复说行李已经进入系统,短时间内无法找到,让我在办理托运处等候。KLM的前台工作人员问我是几点的航班,我说晚上20:25。对方看了下时间,然后笑了笑对我说时间还早,要我不要着急。可遇到这样的事情哪有不急的,看着航空公司这样的态度,我真怀疑这是不是已经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了。等了半个小时,丢失的行李还是没有消息。之前接待我的那名地勤告诉我说她需要到后台帮我去找行李,随后便把她的工作交接给了另外一个人。后来,我在登机口再次遇到了这名地勤,也不知道她当时是不是真的跑到后台去帮我找行李了,还是随便找了个理由好让她完成交接班。时间一点点的过去,我的心里越来越急。又过了半个小时,前台方面终于得到消息,说行李已经找到,让我登机时在登机口确认。虽然是个好消息,但由于没有亲眼看到行李,我的心还有些放不下来。来到登机口,看见了之前在行李托运处接待我的那名地勤。她很快认出了我并笑着对我说行李已经找到了。正式登机前,工作人员让我先行确认行李,满怀希望的我跑到登机口与廊桥间的行李运送点,可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原来这件所谓找到的行李是托运时没有出错的一件行李,而那件挂错姓名即将被运到北京的行李至今仍杳无音信。没有办法,我只好跟工作人员再次强调这件所谓找的行李本身就没有问题,而真正出问题的是我的另外一件行李。负责运输行李的工作人员开始管我要行李票,以便让他们能够找到我的另一件行李。直到这时我才意识到了一个新的问题,由于在此之前我已经将那张错误行李票交给了其他工作人员让他们去找行李,这使得我现在手中只剩下了一张行李票。我只好跟面前的工作人员说明情况,但登机口处的物流工作人员却说,没有行李牌他们也没法继续再帮我找行李。我沮丧的返回登机口,一直负责帮我找行李的那名地勤依然信誓旦旦地对我说现在在登机口处的那件行李就是被挂错的行李,而我的另外一件行李现在应该在飞机行李舱里了。她让我安心上飞机,等到了目的地后自然就能看到另外一件行李了。我听后很是无奈,但时间已经不允许我在这里继续再跟她纠缠,否则就可能会耽误整个行程,那样的损失将会更大。我只好乖乖的上了飞机,心里期盼着地勤的说法是正确的,虽然我很清楚这样的想法并不现实。 在座位上坐好,系好安全带,我的心里非常失落,没想到这次旅行还没开始就遇到了这么大一个麻烦,尤其是这次还是去登山。机舱门即将关闭,我已经不再期望什么。然而就在此时,一名航空公司地勤再次登机找到了我,说他们找到我的另外一件行李,让我下飞机再次确认。由于飞机即将起飞,我与这名工作人员几乎是飞奔式的向行李运送点跑去。其间,那名地勤问我的丢失的行李是什么颜色的,我回答道说是一个黑色的大包。她听后语气一下轻松了不少,然后笑着对我说那这次应该没错了。终于,我的TNF黑色大驮袋再次出现在了我的面前,这让我之前一直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时隔一年,再次回想起这件事的种种细节,感觉航空公司几个部门间的交流可能存在一定问题。也许当初中心物流在查找行李时是把我的两件行李都截了下来,然后发到登机口让我确认。由于两件托运行李之前分别进入了不同的托运通道(一个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另一件到北京),这使得它们到达登机口的时间并不一致。而在登机口,无论是那位一直负责处理我问题的地勤工作人员,还是终端物流的搬运人员,他们可能都认为中心物流只是把挂错了姓名的那件行李重新发了过来,而我的另外一件行李应该已经按正常手续上了飞机。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了为什么登机口的工作人员会一直跟我说另外一件行李已经上了飞机。否则,我实在不能理解这一连串的“遭遇”。 飞机起飞,一小时后降落在 在登机口临时手写的行李牌,这么多年来还是第一次遇到
南极之外最遥远的地方。虽然我身处欧洲,但前往那里所花费的时间依然相当可观。在此之前我的单程长途飞行时间记录便是在那里创造的,从 利马到伦敦,我用了35个小时。而这次从伦敦到 门多萨,我的单程飞行时间记录再创新高,达到了40小时,几乎需要整整2天的时间。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我每次往返南美所选择的航空公司都不一样,之前已经搭乘过 巴西的TAM, 西班牙的Iberia, 美国的American Airlines以及 法国的Air France。而这次前往 阿根廷首都 布宜诺斯艾利斯,我则是以家人的航空里程积分加部分现金的方式换了一张荷航KLM的机票。 伊瓜苏瀑布,这使得我的全部行李加起来第一次达到了近50公斤。因为荷航和法航的网站(熟悉的人都知道其实它们现在是一家航空公司)对于我的机票在托运行李数量上的描述并不一致,我曾一度认为可以免费托运两件行李,然而最终却在机场被地勤告知我的机票只有一件免费托运行李。无奈之下,我只好在机场现买了一件托运行李的份额。交完费用,我下意识的看了一眼之前贴在护照后面的行李票。这一看不要紧,居然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我的一个120L的TNF驮袋居然被挂在了别人的名下(因为两件行李一件轻一件重,所有我可以分的出是哪件行李被挂错了)!更严重的是,行李的目的地居然不是布宜诺斯艾利斯,而是北京!至今我也没有想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航空公司这么严重的一个失误,行李牌上的航班号、转机、目的地以及姓名完全不对,唯一能和我联系起来的就是那位乘客的姓氏拼音与我是一样的。我很庆幸当时看了一眼行李票,否则要是到了目的地后才发现问题,那后果将会非常严重。要知道被挂错的那件行李里包含了我这次登山所需的绝大多数装备,从保暖衣物到睡袋,从水杯餐具到手杖,如果丢失那基本就等于给我的这次登山判了死刑。虽然我可以到当地临时租用或者购买全套装备,但这是登山的大忌。金钱上的损失不说,精神上的打击以及对新装备的不适对于攀登者来说都是致命的! 荷兰阿姆斯特丹Schiphol机场,今晚我将在这里度过。为了保证身体状态,我选择了在机场航站楼内的Yotel胶囊旅馆过夜。这个连锁胶囊酒店之前我曾在伦敦的希思罗机场住过,所以里面的一切都已非常熟悉。晚饭还没有吃,而时间也已经过了夜里11点。我问旅馆前台航站楼内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吃到热的东西,工作人员给我指了两个地方,可我看后都觉得没有什么胃口。无奈之下只好回到旅馆前台买了2杯方便面,吃起来觉得比三明治要香。虽然已经身在海外多年,但说实话还是东方饮食更适合我。已经折腾了一天,加上前几日总共也没睡过几个小时,现在是时候该好好休息一下了,明天还有更长的飞行在等待着我。 举报 回复 6楼 @ Johnlubao
【敢问路在何方】369天环游世界【南美篇】完 南极行:有梦的地方便是天堂
回复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4-11-12 08:28 Day 1 32个月后的再次重逢 前往阿根廷的飞机上午10点才起飞,早上在旅馆退房后先在航站楼里的麦当劳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是我第一次来阿姆斯特丹机场,总体的印象还不错。航站楼内的设施都很新,餐饮的选择也很多。最重要的是,这里转机区内就有旅馆,这便为没有过境签证但需要长时间在此转机的乘客提供了便利。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5次探访南美大陆,其中有三次都是乘坐的荷航/法航的飞机。对于它们在南美大陆的航线数量,我表示非常惊讶。要知道,英航从 阿根廷当地时间12月21日晚上20:10,飞机正点降落在布宜诺斯艾利斯MinistroPistarini国际机场。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踏上阿根廷这片土地,2010年4月,我的第一次南美之行就选择在了这里,选择了 拿到行李时已经过了晚上10点,我需要从这里转去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另外一个机场。布宜诺斯艾利斯主要有2个机场。其中,Ministro Pistarini国际机场(简称EZE)以起降国际航班为主,而另外一个Jorge Newbery机场(简称AEP)则主要针对的是阿根廷国内航线。由于近年来阿根廷国内的通货膨胀非常厉害,物价飞涨,所以我选择了乘坐机场大巴前往AEP机场。由于之前看介绍说在网上提前订票可以保证随到随走,为了
Johnlubao 7楼 阿姆斯特丹--- 布宜诺斯艾利斯 阿根廷 伦敦直飞南美的航线仅仅只有3条,而荷航/法航飞南美的航线数量则一点也不次于 西班牙的Iberia。更厉害的是,对于那些主要目的地,荷航和法航往往会在阿姆斯特丹及 巴黎都开设航线。对于一个以西班牙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大陆来说,荷航/法航能在这里开辟如此大规模的航线实在是令人惊叹。从阿姆斯特丹到布宜诺斯艾利斯,航程表上的飞行时间超过了13个小时,实际飞行时间则约为12个半小时,是我至今为止飞过的最长的一条航线。由于今天晚上仍然需要在机场内过夜(且只能在航站楼里坐着),我在这段航程上最大的任务就是睡觉,以保持自己身体状态。多年的长途旅行经历练就了我上了飞机就能睡觉的本领,很多时候飞机还没有起飞我便可以睡着,而时差对于我来说也已经不是什么大的问题。 巴塔哥尼亚(Patagonia)。时隔32个月再次与这里重逢,而这次我的目标则是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也许正值机场晚高峰,排队入境的人数很多,但机场边检人员的数量却很少,总共也不到10人,这倒是符合南美人一贯的懒散作风。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曾抱怨过伦敦希思罗机场的边检效率,但与这里相比希思罗可能真的也就不算什么了。同样的人数,希思罗机场可能需要排一个小时,但今天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我足足排了近2个小时才通过边检。 保险,我提前便在网上订了一张EZE至AEP机场间的机场大巴车票。来到机场到达大厅,很轻松的就找到了运营机场大巴的出 租车公司柜台。观察了一下,发现如果在现场买票的话居然要比在网上购买便宜很多(网上需要25.5美金,而现场购买则是85阿根廷比索,按当时的官方汇率大约只要18美金)。上一班大巴刚走,工作人员我出了一张下班车的车票,时间在一个小时后。于是利用这空闲的时间,我来到旁边的小咖啡厅吃了点东西,毕竟今晚我还要在机场继续熬夜。南美大陆几乎是西班牙语的世界,在这里说英语跟说中文没什么不同,反正对方都听不懂。对于机场内的这个小咖啡厅,情况同样如此。我原本还希望着至少在机场工作的这些人可以懂些英语,可最终还是只能用肢体语言和我仅会的那个几个西班牙语单词完成了点单。一个三明治加一瓶矿泉水要价73比索,物价已经超过了伦敦。你可能不知道,仅仅不到3年前,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吃一份单人烤肉套餐(分量足够2个人吃的)也才不过55比索,阿根廷国内的通货膨胀由此可见。在我的印象中,100比索在2010年时还是比较尽花的,可如今同样的钱已经买不了什么东西了。同样受本国货币大幅贬值的影响,阿根廷国内很多地方现在开始接受美元,而黑市上美元兑换阿根廷比索的汇率也明显高于官方牌价。由于这次来阿根廷之前我对上述情况了解不多,加上一些旅行经验告诉我在到达目的地后再换钱往往不够划算,这使得我在 英国时就提前兑换了比索,最终导致在换钱方面吃了不少的亏。 中国工商银行的广告牌更是格外显眼。这已经是我今天在宜诺斯艾利斯看到的第二块工行广告牌了,之前下飞机刚进机场航站楼时便看到了一块。回想2010年我第一次来阿根廷时,这里还很少看到中国元素。短短几年的时间,中国企业现在都在开始竞相开辟南美市场。然而,工行的这两块广告牌反映出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这里。硕大的广告牌上只有中文和英文,却唯独缺少西班牙文。我不知道这样的广告能有多少阿根廷人能够看懂,也许他们当中很多人连ICBC(工行的英文缩写)是个银行都不知道。机场大巴的第一站是运营公司在市内的中心换乘站,旅客在这里可以选择打车或者乘其他公交前往最终目的地。由于不懂西班牙语,大巴司机在进站时说的话我并没有听懂。眼见所有乘客都下了车且最后连司机也下去了,我开始有些不知所措,不知是否需要换车。好在这时上来一名乘客,从着装上看应该是机场或者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他用英语告诉我说去AEP机场不必下车,这才让踏实了下来。网上其他旅行者的经验说从EZE到AEP机场,大巴需要2个小时。但也许是过了交通高峰,今天我坐的这趟机场大巴只用了一个小时便到达了目的地。22日午夜0:20,我推着近50公斤的行李走进了AEP机场大厅。飞往 门多萨的飞机在早上7:20,原本我想在机场附近找个旅馆住一晚,但由于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所以最后还是决定在机场大厅熬一个通宵。从某种程度上说,也许我还要感谢一下阿根廷边检的效率。如果不是今天入关时排了近2个小时的队,也许我在AEP机场还要停留更长的时间。好在现在已经是午夜,距离开始办理行李托运还有不到5个小时,这让我觉得也可以好过一些。 举报
行走在安第斯之巅(走印加古道去马丘比丘) ¡Buenos Días, Patagonia! 早晨,巴塔哥尼亚!——百内峰W线徒步
一个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夜里23:20,我乘坐的机场大巴向市区方向开去。眼前的景象依然熟悉,而远处高楼顶上 阿姆斯特丹飞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荷航班机 这次旅行所携带的行李,总重近50公斤,也算是创了纪录。 回复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4-11-12 08:29 Day 2 16名队员+4名向导的超大团队 我是一个非常能耐得住寂寞的人。虽然在AEP机场的这一晚我没有任何事情可做,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连个椅子都没有,但5个小时最后还是这么过来了。凌晨5点,办理行李托运的工作人员开始上班,我终于可以把身旁的两件大件行李送走了。出乎我的意料,航空公司的地勤并没有让我交纳第二件行李的托运费。我再次跟她确认,对方对我笑了笑说不用了。这倒为我节省了一笔开支,虽然它本身也没有多少钱。
回复 7楼 @ Johnlubao Johnlubao 8楼 布宜诺斯艾利斯--- 门多萨 阿根廷的国土面积为278万平方公里,位列世界第8,可它国内航线的数量却不多。机场显示屏上显示的航班目的地大部分我都知道,伊瓜苏、卡拉法特(ElCalafate,阿根廷 巴塔哥尼亚的门户)、 乌斯怀亚(Ushuaia,世界最南端的城市, 南极游船的起点)、门多萨......,这里更像是一座专门为海外游客而开设的机场。想想也是,在南美,也许公路交通才是主导地位的。过了安检进入候机厅,一个印巴模样的男子背着老式的户外背包从我身旁匆匆而过,包上还邦着防潮垫。我心想,这家伙不会也是去阿空加瓜吧?到了登机时间,摆渡车将乘客送到飞机旁。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门多萨,航程需要大约2个小时。飞机接近门多萨时,舷窗外的远方已经可以看到不少雪山。虽然距离很远,但仍感觉要比乞力马扎罗要高出不少。我有些担心,毕竟对于这次攀登阿空加瓜,我的心里一直没有底。虽然此前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体能强化训练,但出发前三周的一次感冒发烧让我的训练不得不停了下来。而出发前几天的最后一次训练,我已经明显感觉到肌肉有些发紧,身体状态也不如一个月前。不过话说话来,既然现在已经到了这里,那么下面就走一步看一步吧。 中国人,看到中国人去登山我也并不会感到惊奇。但是印巴人来海外登山,我的确感到有些新鲜。记得一年前我在 秘鲁徒步IncaTrail时,团队中也有3名 印度人。最初我也是非常好奇,但后来得知他们已经在 美国上学并工作了一段时间,我也就不觉得什么了,毕竟大环境在那里放着。也许,今天看到这名印巴人也是在欧美国家长期生活的人吧。
【泱泱之旅】那些年,懵懂走过的南美 【若不是亲眼所见】南极半岛航行纪(超全南极旅行信息)-全文完-
窗外的天空开始逐渐变亮,街道上的车辆也开始多了起来,布宜诺斯艾利斯新的一天开始了。距离飞机起飞还有将近2个小时,无聊的我对着机场的航班信息屏发呆。 飞机抵达门多萨国际机场。机场不大,在等待托运行李期间,我向门口接机的人群中望了望,希望可以找到前来接我的人。很快,我便在人群当中看到了印有登山公司名字的接机牌,牌子上除了我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一分钟后,只见之前在AEP机场看到的那名印巴人朝手举登山公司牌子的人走了过去。这让我有些惊讶,没想到这家伙真是来登阿空加瓜的!对于户外探险,在我印象中这从来都是欧美人的天下。当然作为一名 拿到托运行李,我与接机的司机见了面,很快那名印巴人也推着行李出来了。互相简单介绍过后,我知道他叫Mithun,印度人,目前在印度是一名IT经理。无论是在AEP机场还是之在等候行李期间,Mithun给我的最初印象都是他似乎有着相当的运动能力。因为从外表上看他的体型是很干练的那种,这一点我无法与他相比。然而很快,包括我在内地所有人便都发现,Mithun其实是我们这次攀登队伍当中户外经验与知识最少的一位,而他的很多行为举止也不能被大家所接受。上车后,司机首先将登山公司发的材料递给了我们。Mithun问司机我们是不是团队中第一批到达门多萨的队员,司机回答说应该是,但随后又马上补充道说他不是登山公司的员工,只是被雇来机场接机的人,具体登山的事情他并不清楚,还要等下午专门的行前准备会。汽车行驶途中Mithun问我来阿空加瓜之前还登过什么山,由于此时我对Mithun的印象还停留在最初阶段,所以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他说只有乞力马扎罗。而当我反问他都登过哪些山时,他则回答我说也是只乞力马扎罗。这个的回答让我大跌眼镜,因为不管是从他的装扮还是口气,我一开始都以为他已经登过了不少的山。最初同Mithun交流,他的语气和表述中总带有一种好胜和攀比的心态,这让我觉得很不舒服。我曾以为这是他的经验和能力允许他这样做的,可后来才发现这不过是他逞能、爱占便宜以及对户外缺乏基本认识的一种表现。 登山公司在门多萨为我们安排的旅馆是aconcagua hotel(阿空加瓜宾馆),4星级。这多少让我感到有些意外,因为之前行程单的说明上写着门多萨安排的是3星级住宿。司机把行李帮我们放在酒店大堂后便离开了,我和Mithun需要自己办理入住手续。手续很简单,因为登山公司已经安排好了,我们只需报下自己的姓名即可。Mithun问酒店前台知不知道我们这次的团队有多少人,工作人员在查了预订记录后答道说大约有15人。对于这个数字,我同样感到意外。在我的认识中,像阿空加瓜这样的山,10-12人的队伍(除去向导)应该已经是极限,毕竟它不是乞力马扎罗,而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山。由于人员安排的关系,Mithun被分配到了一个三人间,这让他有些不满。他问前台为什么不能像我一样给安排双人间。对方回答说这是登山公司给安排的,不能更改。 时间已经是上午10:30,我把行李放进房间。Mithun用旅馆内部电话说他的转换插头有问题,于是便向我借了一个。虽然已经有2天没有正经睡过觉,但我还是决定利用下面几个小时的时间出去走走,否则后面可能便再也没有时间可以欣赏一下门多萨这座城市(我们的登山行程中有2天备用时间。如果运气够好,我们便可以提前返回门多萨。否则,今天将是我游览门多萨的唯一机会)。冲了个澡,换好合适衣服后我便出门了。门多萨位于阿根廷西北部,距离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约1050公里,而距离智力首都 吃过午饭回到旅馆,我在房间里休息了一会。下午3点,我准时来到酒店大堂去开行前准备会。这是我第一次与这次要一同登山的伙伴们见面。4名向导当中领头的叫Andy,是这次的登山队长,在阿空加瓜大概有十几次不同路线登顶的经验 。另外3名向导分别叫做Christian、Javier和David。4人都是阿根廷人,除了David以外,其他3人都会说英语,而说的最好的则应该算是Andy和Javier。Andy首先介绍说这次的队员一共有16人,现在已经到达的应该是13人,还有3人将于今晚19:30到达。随后大家轮流做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在记人名方面很差,每次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对上号。已经到达的13名队员当中,除了我和Mithun, Andrew来自 同我一个房间的Andrew是准备会前刚刚才到的,还没来得及上楼。因为上午我在办理入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与我同一个房间人的姓名,所以准备会结束后我主动上前跟他打招呼并把他带到了房间。进入房间,Andrew简单收拾了一下。他觉得很渴,拿起迷你吧上的一瓶1.5L 最后编辑于 2014-11-12 10:52 回复
圣地亚哥则只有340公里。这里是典型的半干旱沙漠气候,夏季白天温度超过40摄氏度并不新鲜。今天的温度差不多34,5度,从欧洲寒冷的冬季一下跨越到南美洲炎热的夏季,我一下还有些不适应。门多萨市是阿根廷门多萨省的首府,虽然城市周围一片荒芜迹象,但市中心却是绿树成荫,一片祥和。门多萨省是阿根廷主要的红酒产地,红酒旅游也是这里旅游产业的主要支柱,绝大多数来门多萨的游人都是奔着红酒而来的。除此之外,这座城市本身没有什么太多可值得留恋的地方。拿着最新版的孤独星球:阿根廷(LonelyPlanet:Argentina,简称LP)在旅馆周边转了一圈,说实话我对这里有些失望,因为它实在不是一个不是旅游的地方。相反,这座平静的城市更适合日常生活。眼看到了午饭时间,LP上推荐的几家餐馆要么怎么也找不到,要么就是没有中午要开张的意思。没有办法,我只好随便找了一家餐馆。因为不懂 西班牙语,只能说中文和英文的我在看菜单时就如同文盲一样。好在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来南美,凭借着仅会那几个西班牙语单词蒙着点了一个牛排,味道竟然也还可以。当然这也许跟我出来后还没有正经吃过一顿饭也有关系。 英国(大家都叫他Andy,因为Andy是Andrew昵称。为了同向导Andy区分开,这篇游记我会一直使用Andrew这个名字),这次登山我跟他一直是共用帐篷/房间;Michi来自 德国;Don、Frank和Karen来自美国;Patrice和Laurent来自 加拿大,是一对父子;Dharmesh、Cronje和Matthys来自 南非;Huy来自 澳大利亚。可以说除了南极洲,我们这支队伍包括了来自世界各个大洲的成员,真真正正算得上是一个国际团队。Andy的行程介绍说的很具体,每天的安排、路线、时间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等等都说得非常清楚,并且再三强调在山里每天(或前一天晚上)他都会重复说明当天的行程。这是一次严谨的高海拔登山所必需的,也是区分攀登阿空加瓜与攀登乞力马扎罗一个不同的地方。在攀登乞力马扎罗时,虽然向导也会介绍行程和路线,但是在登山细节上说得很少,因为对于攀登乞力马扎罗来说那些并不是必须的。整个行前准备会持续了大约70分钟,其间不少人也向Andy询问了自己关心的一些问题。会议结束后,所有队员被要求返回房间打开自己的登山行李,接受向导的检查。不合格或者缺少必须装备的一律要到本地的户外商店去租或者购买,否则禁止进山。这同样也是我在攀登乞力马扎罗时不曾遇到的。 依云矿泉水就要喝,我提醒他说这是收费的,可他却并不在意。我想他当时可能也没有意识到后来这瓶水的价格会超过他的想象。Andrew问我带的是多少度的睡袋,我说-30度。Andrew听后有些吃惊,他说他只带了一条-10度的睡袋。对于阿空加瓜,应该说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在来之前对它都不够了解,所以在准备方面或多或少都有些轻视。到我们房间检查装备的是Christian,他首先检查的是Andrew的装备。从保暖内衣到防风防水保暖手套,从睡袋到高山靴,Christian拿着手中的清单一项一项的检查。这样的检查是我之前未曾预料到的,也让我似乎意识到了接下来十几天的艰难。当然Christian也并不是装备方面的专家,他并没有注意到Andrew所带的只是一条温标-10度的睡袋(当时睡袋是放在收纳袋里的,所以看不到睡袋上的温标标示),只是看到睡袋的牌子是Mountain Hardwear(美国著名的户外品牌,简称MHW)便连声说这个牌子很好没有问题。可实际上在睡袋这一环上真正要检查的应该是睡袋的温标,而非单纯的品牌。轮到检查我的装备了,开始还好,可当Christian看到我的睡袋牌子后却有些犹豫了。我这次所带的睡袋连同全部最外层保暖衣物全部来自于英国户外羽绒制品手工订制小厂PHD(Peter Hutchinson Designs)。由于PHD产品的产量很小且销售基本都在英国国内,其他地方即使是对户外产品比较了解的人听说过它的也不多(Frank便是其中之一,他曾对着我羽绒服上PHD的Logo看了很久,表情很疑惑),所以Christian在看到我的这条睡袋后并不知道它的性能其实上要远远强于Andrew的那条MHW睡袋。我也只好跟他解释,然后强调睡袋的温标是-30度的,这才总算通过了睡袋的检查。接下来到了高山靴,这次来阿空加瓜我带的是一双La Sportiva Batura技术高山靴(La Sportiva是 意大利著名的户外技术装备品牌)。对户外登山有所了解的人们应该都知道,这款高山靴在攀登6000米级技术山峰的人群中有着相当的使用度,所以早在2010年底我最初计划攀登阿空加瓜的时便从eBay上掏了一双,虽然那时我对阿空加瓜还没有具体的认识。清晰的记得,当时的这个卖家还是La Sportiva品牌在英国总代理商的工作人员。寄过来时鞋盒里还专门给我写了张字条,上面写着“Enjoy Your Climbing!”(去享受你的攀登吧!)。然而随着后来我对阿空加瓜了解的增多,我开始逐渐意识到手里的这双的高山靴也许并不适合阿空加瓜这座山。但是侥幸的心理最终还是让我把它带到了门多萨,毕竟高山靴的价格不菲,我不想再去买一双新的。可现实却是残酷的,果然Christian在看了我的高山靴后对我说,这双鞋在技术攀登时非常不错,但对于阿空加瓜来说它太冷了。阿空加瓜的大风和低温是我来之前就已经知道的,但到底能够冷到什么程度,我想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队员在来之前都没有什么概念。登山公司在给我们每个人的行前装备准备清单上要求的是双层高山靴(即保暖内层+塑料外层),而我的这双一层半的高山靴(LaSportiva Batura这款高山靴是用现代技术将传统的保暖层和外层粘合在了一起,在轻量化和保暖之间做了折中)最后自然也就没有通过检查。虽然后来我曾在海拔5500米的2号营地看到过有人穿这个型号的高山靴,但在经历过冲顶当天的大风和低温过后我自己也觉得这双LaSportiva Batura可能很难经受住考验,尤其是像我这样体质比较弱的人。除了高山靴,Christian还发现我的羽绒手套并不防水。虽然不是必需,但他还是建议我去租一副手套的防水外层。 举报 回复 8楼 @ Johnlubao Johnlubao 9楼
Hola, 多明戈!(老海20160118复活节岛5日)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4-11-12 08:30 装备的检查是以房间为单位进行的,检查完毕后我上楼去找Mithun要我的转换插头。Mithun此时正在和与他同一个房间的Huy在楼道里聊天,见到我后Mithun问我手上的 所有房间的装备检查完毕,需要租用装备人还挺多。不少人都是需要租用高山靴,毕竟大家都不是专门玩高海拔登山的,仅仅为了阿空加瓜就单买一双价格不菲高山靴显然并不值得。Mithun是唯一的特例,他基本上需要租用全套装备,从高山靴到睡袋,他所携带的装备几乎完全不合格。Andy叫了几辆出 从户外店出来,Frank说他知道回旅馆的路,于是我们先出来的几个人决定走回旅馆。从这里到旅馆,距离大约有10个街区。正值门多萨的下午高峰,街上的人一下多了不少。我们几个人穿梭在门多萨本地的街道上,有老有少,有欧美人也有亚洲面孔,手里还都拿着户外店绿色的袋子,这不时吸引着路人的目光。晚饭时间,我和Andrew、Patrice以及其他几人在外面餐馆吃饭。众人当中只有来自 回复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4-11-12 08:30 在AEP机场过夜,无所事事的我只能通过MP3来打发这一晚的时间
阿根廷比索是按什么汇率换的,话语之间透露着得意的样子。在听到了我的汇率后,他脸上露出了一副胜利的样子。随后便把手里一张换钱的收据递给我看,上面写着1美元兑5.5比索。我有些诧异(当时还不知道黑市的事情),因为这几天美元兑比索的官方中间价一般都在1:4.9左右。Mithun故作神秘,如果我想按这个价格换的话可以找他。其实对于Mithun爱逞能、不能吃亏且爱占便宜的心理,队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有些看不过去,而他毫无疑问也是我们此次攀登队伍中“故事”最多的一个人。他有一句“名言”我至今依然记得,意思大概是说 印度人会对任何事情讨价还价并从中得到便宜。这次登山,他的很多行为都可以归纳到上述这句话中。而我唯一不能确定的是,难道每个印度人真的都会像他那样吗? 租车拉大家去户外店租装备。路上,他继续向我们介绍阿空加瓜的情况。Frank对Andy说刚才他在旅馆碰到一只刚从山上下来的队伍,因为大风他们并没有成功登顶。Andy接过话说,的确今年这个登山季的风一直很大,登顶率也很低。此时,Mithun突然向Andy发问:“你是否可以保证带领大家登顶?”车上所有人在听到这句话后都偷偷一下,毕竟这个问题问的太业余也太愚蠢了。Andy听到这个问题后也有些无奈,只能答道:“那只能看天气了。” 门多萨的户外店有不少,品牌种类也很丰富,让我有些意外。当然,这里的东西也是鱼龙混杂,真假掺在一起。Andy带我们去的这家户外店应该是和本地不少登山公司有合作,专门用来租用的装备数量非常多,当然大多质量也很一般。户外店提供的高山靴是Asolo( 意大利著名的户外鞋类品牌)的AFS8000,看上去已经用了不短的时间,鞋底磨损严重。由于担心鞋底纹路太浅而导致抓地不稳,我通过Andy向店主询问看能不能给找一双磨损不太严重的鞋子,可最终却失望的发现这里所有用于出租的高山靴鞋底都差不多。一双高山靴加一付所谓的手套防水外套(车线处并没有压胶,所以并不是100%防水),要价115美元,真是个赚钱的买卖!当然我觉得Andy他们从中也应该是有回扣的。 加拿大的Patrice会说 西班牙语且说的还相当不错,据说这是他年轻时代在南 美国家长期独自旅行的结果。当然作为一名生活在法语区的加拿大人,Patrice的英语和法语自然也没有什么问题。Patrice热爱旅行,至今已经游历过75个国家,很多都是深度旅行。在与儿子Laurent一同登顶乞力马扎罗后,这次他们再次一同向阿空加瓜迈出了脚步。Patrice在现实生活中担任过多家公司的财务副总裁或者CFO,但在旅行过程中他仍然保持着欧美年轻旅行者的习惯,那就是住Hostel(青年旅馆)而不是Hotel(酒店)。他说他喜欢住青年旅馆,因为住酒店太贵了,要不是这次是登山公司给安排了4星级的酒店,他和Laurent在旅行中是没有机会住这么好的房间的。因为来攀登阿空加瓜已经超过了普通旅行的范畴,团队中的每个人几乎都有一些户外方面的知识和经历,队伍中差不多一半以上的人都登顶过乞力马扎罗,所以像7大洲最高峰、8000米级山峰等这样的话题不时被大家说起。来自美国的Karen是我们这次队伍当中仅有的2名女队员之一,她说她在准备这次登山时还找了体能教练专门进行过训练,希望最后能又一个好的结果。这时不知是谁提起了Mithun,说他需要租用几乎全套的装备,还说他曾经问过Andy问能否保证登顶这样的问题。Karen听后有些无奈,说看来Mithun对阿空加瓜没有任何认识,也不知道他在来之前有没有进行过体能训练,希望他不要给队伍拖后腿……一顿晚饭吃的不多,聊的却很多,大家彼此之间也熟悉了不少。明天我们即将踏上真正的阿空加瓜攀登之旅。 举报 回复 9楼 @ Johnlubao Johnlubao 10楼 举报
新的一天已经来临,我坐在机场候机厅内看着窗外的景色 回复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4-11-12 08:31 早上登机继续飞往 aconcagua hotel(阿空加瓜宾馆)的房间 回复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4-11-12 08:31 回复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4-11-12 08:32 回复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4-11-12 08:32
回复 10袋长老 发表于 2014-11-12 08:33 回复 相关阅读 相关问答 相关阅读 1
3 当地热卖 当地玩乐 机票酒店 签证 行走在缺氧与醉氧地带---攀登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与探访伊瓜苏瀑布 穷游兴趣小组 线上线下 欧洲
亚洲 美洲 非洲 大洋洲 后院 2004-2017 © 穷游网® qye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Version v5.57 京ICP备1200352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935号 京ICP证140673号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星耀旅途网